產經

回顧與展望:港應驗「1月效應」30年僅53%

「1月效應」理論源自美股。 「1月效應」理論源自美股。
「1月效應」理論源自美股。
在每年的第一個交易日或第一個月,很多人都期望可以開出「紅盤」,且相信「1月效應」的現象。根據傳統定義,「1月效應」是指股市在1月的表現,可作為該年全年表現的預兆。倘若股市1月上升的話,全年計算都會上升;否則全年計都會下跌。
所謂「1月效應」源自美股,原因是美國投資者為了節省資本增值稅,通常會於12月沽出虧蝕的股票,把帳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以獲得稅務寬免,到1月再重整投資組合入市買股。
統計過去10年,恒指有7年在1月份上升,其中3年全年亦升;若連同跌市年份,「1月效應」的準確度只有40%;至於單看去年大市,更與「1月效應」背馳,事關2022年1月恒指仍錄得1.73%的升幅,惟埋單全年計則大跌15.46%,創11年最大跌幅。不過,若然拉長30年來看,「1月效應」精準度仍稱得上合格,事關有16年都應驗這個傳統智慧,換言之命中率達53%。
2018年破頂後倒插13%
不過,投資者對1月升市抑或跌市其實毋須介懷,因上述指標僅屬參考,情況猶如推算股災一樣,看見1987年、1997年的10月出現股災,自不然推論2007年10月也會發生股災;但實際上當年10月港股曾高見31,958點;至於回顧2018年月1月,恒指更創下33,484點的歷史新高,惟全年計卻倒跌13%收場,所以「1月效應」並非年年用得着。
恒指過去10年的1月及全年變幅比較恒指過去10年的1月及全年變幅比較
恒指過去10年的1月及全年變幅比較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