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世界不一樣 重建經濟靠自強
持續近3年的全球新冠疫情發展至今,正隨着中國走出疫情而邁向後疫情時代。期間中美博弈轉趨激烈,更隨着俄烏戰爭爆發而演變成東西分裂,疊加疫情下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改變,造就了全球數碼化、去全球化,更重視可持續發展,以及政府和監管轉型等新趨勢。無論是經濟體、企業或個人投資者,也得認清疫後世界已不一樣,在全球經濟重塑新常態的過程中積極求變,尋找合適的定位,免被時代洪流吞噬。
一場疫情,大大加強科技對人類活動的滲透程度,無論是人與人的交流、營商模式、教育、醫療,各行各業都加大對科技的應用,數碼化一日千里,超出市場所想。電子商務大行其道,網購消費模式普及化,新消費者更接受本地品牌,而當社會愈來愈依賴互聯網交往,大量的數據亦帶動雲端服務等新需求,這些都離不開流動通訊技術與通訊設備、半導體、甚至是新興的穿戴裝置、雲端計算及人工智能等的應用。
故見在全球兩大經濟體——中國與美國的爭霸之中,科技戰就成為重頭戲。美國這幾年全方位圍堵中國科技發展,千方百計阻礙中國晶片國產化進程,實際上就在說明,一場疫情令兩強在科技上的競爭更激烈,即使是後疫情時代,這個競爭格局將持續,也許會改變沿用多年的國際經貿格局,但同時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商機。
此外,在疫情期間,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政府與監管的角色提升至高層次,須要積極調整貨幣與財政政策,疏導市場系統與經濟風險,實際上與「戰爭模式」並不相差太遠。為了支持戰略產業發展,政府集中資源提供補貼支援,又運用國資拯救重點企業,半導體與能源行業都不乏例子。這說明,疫前的自由經濟市場模式有所淡化,推動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強監管、反壟斷、共同富裕等,逐漸成為各地政府與監管部門的長期施政方針。
正正由於疫下反全球化加速,分裂、民粹主義興起,無論是經濟體抑或企業,都更重視可持續發展,例如要着手分散生產地、設法引導戰略產業立足本地,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等。可這個趨勢的後果,是全球化分工的模式難再,失序的國際供應鏈需時重建,無論是生產效益及規模都難復舊觀,成本趨升也是必然結果。
故眼前通脹問題,並不是短期現象,而是一個中長期趨勢,除了對營商及生活成本造成重大影響之外,亦會成為提速數碼化、智能化,以減省成本,提升效益的動力來源,也意味過去多年低息與低通脹環境下的消費、理財與營商模式已不可持續,得認真看待轉變。
全球權力、資源、財富大洗牌,在建立出世界經濟新常態之前,產值收縮,經濟增長放慢,也許是必然的過程,得平常心看待。嶄新的數碼化與智能化等趨勢興起,基本上沒有往績可參考,也令眼前的經濟調整周期變化難以估量。各地發展經濟,得放下對增速的追求與執着,轉而積極做到精、準、穩,適者為王。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