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促市場轉變 華經濟需時重建
新冠肺炎爆發接近3年,中國內地一直奉行「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一則未有積極尋求進口疫苗加強防疫,二來未有因應病毒變種和國際防疫趨勢,及時優化防疫措施,結果打擊生產、民生與投資信心,造成社會「抗疫疲勞」之餘,更改變了居民的消費態度,由過去好景時的「疏爽」消費,變成現今對前景審慎,傾向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這種轉變,誠然不利內部需求,令疫後經濟重啟變得更艱巨。當局得積極採取措施扭轉逆勢,盡快優化防疫,並繼續加大財政及貨幣政策力度,穩經濟,保就業,努力重建積極的市場預期。
所謂優化防疫,不等於放棄防疫。事實上,目前國際上不乏應對病毒變種的新疫苖或藥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絕對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和市場資訊掌握多方採購,參考各地防疫效用,綜合加強居民的病毒防護。
畢竟,內地的防疫政策由極端嚴格的「動態清零」,一下子放寬過來,即使是有序放寬,短期內感染案例飆升是無可避免的。惟有加強防疫資訊,增設醫療及保健配套,全方位穩定居民信心,安度防疫政策轉折期,才可確保有序放寬而不會出亂子,經濟始能真正迎來復甦的條件。
事實上,過去中國消費市場增長驚人,亦成為中國以至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來源,故全球都十分關注中國的疫後經濟復甦進度,尤其是明年歐洲和美國經濟都好大機會面臨衰退風險,不少依賴中國遊客的亞洲地區更在苦候中國全面重啟經濟。奈何近3年的嚴格防疫,一則讓內地居民的不安感上升,二則不少企業經營都備受打擊,企業關門,工人失業,加上內地居民投資偏重房地產,近年房地產市場卻頻頻爆雷,由土地價格上升帶動的財富效應消失,「錢」不再容易搵。
數據顯示,上月底止的人民幣和外幣存款額按年呈雙位數字增長,居民是寧可多儲蓄,積穀防饑,都不願多消費,這種心態轉變若成趨勢,將大大影響消費市場增速。在有序重啟經濟過程中,如何重建居民的消費信心,加強內部需求,為經濟復甦給力,倒是一個不容易的任務,繼續透過轉嫁風險至銀行,加快穩定內地樓市,就成為權宜之計。
若然中港兩地嘗試有序通關,當然是民心所向,也是確保內地經濟內外雙循環暢行無阻的必經過程,將成為未來數月兩地的重點工作。今年香港經濟基數偏低,若明年在兩地通關之下出現較大幅度的按年增長,不足為奇,但絕不等於香港經濟就能重現疫前的舊觀。畢竟疫前疫後,好多事情經已改變,就如內地出口產品結構升級改造,向高端製造及裝備製造業轉化。
針對旅遊業,香港也得設法提升行業服務質素,加強競爭力,以迎合內地消費者的需求轉變,過去行業以「量」取勝,造成不少社會矛盾,不可取,也不可能再重現。思考如何因應這幾年兩地的市場變化,制訂新策略,打好疫後經濟復甦賽,頓成港商們的當務之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