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視野:華外貿轉差 明年難樂觀
內地10月美元計價出口表現遠遜於預期,自2020年5月以來首次陷入負增長。除了外部需求疲軟外,疫情爆發和二十大會議期間更嚴格的防疫措施都影響了出口。這一波疫情過後,供應方面的問題可能迅速得到解決,但全球經濟衰退仍對需求構成重大風險,因此預計內地第四季出口也將轉為負增長,並可能在2023年持續低迷。
進口方面,中間品進口下降和內地需求反彈慢於預期,亦是阻礙復甦的原因。不過,進口增長的回升可能比之前預期更緩慢,為貿易順差下降提供緩衝。
汽車出口續增藏隱憂
10月份主要出口類別增長明顯放緩。分產品看,勞工密集型產品出口錄負增長,由此前的按年跌2%,進一步加劇至按年跌9.2%;機電出口由正轉負,按年跌0.7%;高科技產品跌幅擴大至7.6%,意味兩者出口增長在9月暫時反彈後再次惡化。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按年跌幅擴大3.9個百分點,至下跌16.6%,而電子積體電路(IC)出口負增長基本持平於負2.4%。手機出口增長按年放緩16.2個百分點至7.1%,可能是受到鄭州大型手機工廠停工的影響。
此外,汽車出口增長仍保持在89.2%的高位,但低於之前128.9%的升幅。從地區細分來看,輸往歐盟的出口增長由正轉負,10月收縮9%,潛在的衰退可能會顯著拖累歐盟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也顯著下滑9.2個百分點至20.3%,而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仍然低迷,按年跌12.6%。
大宗商品進口雖進一步改善,惟未能抵銷高科技進口的減速。大宗商品進口增速繼續加快,按年增速由2.8%加快至8.1%。即使大宗商品價格基本持平,但在基建投資推動下,進口量續改善,原油和煤炭進口顯著增長。然而,鐵礦石進口按年增長放緩0.6個百分點至3.7%。同時,農業和機電進口表現基本保持穩定。
然而,高科技產品進口(在中間產品進口中佔比較高)從9月按年跌8.3%,進一步轉差至跌11%,與全球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疲軟一致,但要留意美國新的晶片出口禁令可能尚未反映在數據上。按國家劃分,自美國進口按年下降1.5%,雙邊貿易順差略收窄至342億美元。此外,來自南韓、日本的進口增長放緩,但來自台灣和歐盟的進口增長有所改善。
全球步衰退降低需求
目前預計內地未來出口或繼續低迷,當局不會匆忙放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因此,短期內抗疫和封鎖措施可能會繼續對相關地區的出口造成壓力,惟整體影響可能少於之前的上海封城措施。
在雙重衝擊下,11月出口增長很可能進一步放緩。事實上,有大型國際手機品牌承認鄭州代工工廠的營運「產能大幅下降」。
中線而言,供應鏈問題在這波疫情過後可能會迅速得到解決,但全球經濟衰退仍對需求構成重大風險,因此,第四季整體出口或收縮,並在2023年繼續偏弱。同時,美國新的晶片出口禁令可能會影響內地未來的晶片進口,有多少公司可獲豁免或帶來顯著影響。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