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脫鈎不實際 討價還價攻心計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關係未見改善,來自美國的圍堵更不絕於耳,非但不利兩國雙邊經貿關係,更令過去沿用的國際供應鏈斷裂,世界經濟大混亂。繼續下去,過去全球經濟榮景難再復現,取而代之,是市場壁壘增多,市場化因素褪色,求氣非求財。事實上,以這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相互依賴程度,根本不可能「硬脫鈎」,更貼切的形容,乃兩強在摸索新相處之道下,討價還價,圖令自身利益最大化。若排除全球皆輸的戰爭出現,則這場兩強角力,最終還是有望以「利」字來緩和。
今年來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只有加大,沒有放鬆,基本上已封了中國取得高端晶片的途徑。由於中國的技術未成熟,此舉無疑會阻礙科技發展。不過,一直主打做中國生意的美國晶片企業,亦要面對損失大量訂單的問題,美企收入與盈利下跌,將反映在估值上,各大晶片企業開始大削資本開支,美企裁員已成新常態,這是美國執意圍堵中國須付出的代價。
事實上,受傷的何止中美,國際供應鏈陷於斷裂,部分美企正將工序由中國遷往印度及越南等地。問題是,以中國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規模效益,暫時無法在全球其他地方找到替代。中國經濟受挫,需求大降,亦直接影響這些美企的在華銷售,最終美企以至整個產業,產銷規模都會收縮。市場由全球化過渡成區域化,供應鏈不是去美化就要去華化,供應的標準不再由市場化來決定,而是以「友好」與「不友好」來判斷取捨,資源也非依市場供需來分配,自然無法談得上效益,也只會令價格變得波動、供應變得不確定,最終令一些全球經濟產值從此消失,這樣能有贏家嗎?
近日有美資基金公開表示叫停中國股票新投資,其實基金投資有上有落,策略部署變化只是個別例子。若美資刻意斷絕於這個佔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龐大市場,意味國際資本的流動只會縮窄,對美資與美元都不見得是好事。
說白了,美資一直覬覦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不少美國金融機構都在華設立據點。本周多家國際大行頭目雲集香港,這些大孖沙來港的目的並非志在香港,而是北望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再看在中概股審計問題上,冗長的商議後,最終雙方還是落實合作框架,共同解決問題,誠然就是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再看俄烏戰爭,歐美高姿態聯手制俄,可在美國政黨此刻大打「中國牌」部署國會中期選舉選情之際,歐元區大國德國政商界近日訪華,可見世界只有共同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
觀乎全球經濟實況、中美兩國的貿易量,以及中國手持的美債規模,中美脫鈎顯然是不符合雙方以至全球利益。只是當中國已發展成第二大經濟體,一直以獨霸全球自居的美國,得重塑與中國的相處之道,而在這個構建世界新格局的過程中,討價還價無可避免。除非美國一意孤行要打「新冷戰」,甚至實戰,否則中美最終會在競爭與合作中繼續依存,繼續共同擔當世界大國的角色。認清百年大局,外資撤華與否,還得三思而後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