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縮水式通脹殺埋身

消者保障自身利益,善用互聯網平台格價。 消者保障自身利益,善用互聯網平台格價。
消者保障自身利益,善用互聯網平台格價。
企業應對成本升 產品減量售價不變
全球通脹來襲,歐洲及美國物價均創逾40年高位。由於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企,加上各大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圖盡快壓低通脹,使企業借貸成本急升。企業為了維持盈利能力或收窄虧損,本應上調產品價格以轉嫁成本上升壓力,偏偏如今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急增,都不敢貿然加價,以免打擊銷售,故得設法在不加價的情況下削減成本。除了用較便宜材料生產,即所謂的「降級式通脹」(Skimpflation)外,另一個應對方法是「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亦即產品減量不加價的「隱性加價」!
「通脹」一詞大家聽得多,但對「縮水式通脹」這一經濟學用詞,可能會感到陌生。關於「縮水式通脹」一詞,據投行摩根士丹利中國投資管理一份全球股票觀察研究報告所述,市場認為經濟學家Pippa Malmgren創造了這一經濟學名詞,自2015年以來開始流行,其最常見的意思是指企業將產品尺寸縮小,但價格維持不變。而這個詞彙還有一個不太常見的用法,是指一種宏觀經濟情況,即經濟收縮的同時,仍在經歷價格上升,也就是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滯脹」。隨着利率和通脹雙雙上升,市場亦同步縮水,而這與生活成本飆升形成截然相反的態勢。
商品「瘦身」方法層出不窮
其實,在消費者的角度,「縮水式通脹」的關鍵就在於「縮水」二字。例如大家一直購買的商品,外觀和價格並沒有改變,但原來體積或重量「縮水」了,具體如某市面暢銷洗髮水,原裝設計是1,000毫升,現在卻是750毫升,售價不變,但其實變相加價25%。其他例子如包裝面紙,眼看數不出張數,但往往就是「縮水」了也不容易察覺,還有杯麵、飲料等,反正就以設計改變、推新款式等各種理由,對產品作出「減量不加價」的做法。
此外,有些廠商以轉移視線的方法宣傳,如較小分量的食品,意味着攝取較少的熱量,被稱為「少即是多」(食少啲更健康),試圖美化減量不加價的行為,來轉移消費者注意力。雖然消費者可能都會發現產品分量改變,但礙於零售價不變,也無奈接受。
在這個階段,因為產品零售價未有改變,故不會影響物價指數。不過,若然連這「縮水」大法都抵銷不了成本升幅,最終生產商或零售商還是要選擇將產品提價,便會直接反映在物價統計數據上。因此,「縮水式通脹」也可視為通脹周期的其中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宜加強監管 保障消費者
企業欲維持盈利能力,奇招盡出。不過,過於頻密的減量不加價行為,幅度甚至大於成本漲幅,便會惹來剝削消費者權益之嫌;而這種頻密加價的做法,往往是擁有壟斷性行業地位的企業才有條件做出。因此,面對這通脹困境,政府相關部門宜加緊巡查,作出適當的市場監管,有需要時介入調查,以確保巨企沒有濫用壟斷地位隨意漲價,剝削消費者權益,更甚是加劇貧富懸殊,積累社會不穩定因素。歐美地區都有針對企業壟斷行為和價格操縱設立監管和處罰制度,香港亦有消費者委員會,以調研形式監察商品情況,加強消費者資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