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專家點評:內地放水驚多於喜

內地經濟前景令人憂慮。 內地經濟前景令人憂慮。
內地經濟前景令人憂慮。
上周環球股票基金雖再錄得淨流入,但是歐洲、日本及新興市場均出現資金淨流出,唯獨是美股成為資金的唯一選擇。標普500指數連升4星期,為去年10月以來最長升浪。
今年美股多次反彈是受惠於實質利率向下,惟近10個交易日標指累積升逾3%,期內的實質利率卻升超過0.3厘。美股近期的升勢是否反映市場開始對增長有更樂觀預期,以及有預測上調的情況出現,這值得進一步觀察。
相反,港股市況持續受內地經濟前景拖累,最新公布的內地7月經濟數據差得很;工業增加值預期為增長4.3%,結果只有3.8%;最令市場憂慮是零售數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為按年升4.9%,實際最後只有升2.7%。由於國家統計局無再公布扣除價格變動後的數字,不然的話,實際零售數字肯定會比2.7%更差。
資金流入債市避險
內地6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38,742億元(人民幣‧下同),到7月已跌至35,870億元,零售市道表現可想而知。中國人民銀行對低於預期數字或有備而來,數據公布前來個「雙降」,6,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續期4,000億元,利率由2.85厘減至2.75厘,而同日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亦減0.1厘,至兩厘。
內地需要減息嗎?市場預期是不會,或根本事前毫無預期,那麼人行的舉動會產生正面驚喜嗎?從市場反應,似乎資金更加避險,傾向流入債市,一年期國債利率跌0.12厘、10年期國債利率更跌至2020年3月以來最低。另外,5年期不交收掉期利率同樣錄得前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減息是態度,但無作用。減息前,指標利率之一的銀行間存款類金融機構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DR007)已由6月份的1.56厘持續降至1.33厘,比7日回購利率更低。可以說,內地資金其實充裕,利息成本根本不是大問題。
實體經濟未見受惠
上周五公布的內地貸款及社會融資數字遠低預期,但最少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是M2貨幣供應升12%,高於新增貸款餘額升幅11%,為8年來首次,意味資金多,但資金未有完全流入實體經濟,去了哪兒呢?第二,零售存款進一步減少,而新增企業存款同樣下跌過千億元。高盛認為,此乃反映資金缺乏出路,不論居民及企業均將資金改用於償還債款減槓桿。真的嗎?從近月關於內地經濟、樓市及金融層面的消息看,高盛的解讀也許太樂觀。
元宇證券基金投資總監 林嘉麒(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