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經濟強弱取決生產力

日本受高齡化影響,適齡勞動人口持續下降。 日本受高齡化影響,適齡勞動人口持續下降。
日本受高齡化影響,適齡勞動人口持續下降。
不少成功投資者都喜愛閱讀歷史,皆因鑑古知今,從不斷的觀察中可了解到甚麼因素會推動經濟增長。很少投資者能想像得到,阿根廷在20世紀初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曾經位列全球10強,甚至超越歐洲傳統大國,但為何在過去一百年卻從一流國家倒退回發展中國家?日本又為何在過去三十多年,雖然政府不斷興建基建和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經濟卻仍然沒有多大起色?
貨幣及財策具局限性
投資者每天從媒體上看到的宏觀經濟新聞,大多關於加息、減息或基建投資,容易使人產生錯覺,認為當經濟出現問題時,貨幣和財政政策定能把問題解決,而不了解其局限性。這兩個政策本意是用來減少經濟周期對民眾所帶來的痛苦,並不是帶動長遠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曾經說過:「提高生產力差不多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唯一推動力。」如要解答以上關於阿根廷和日本的兩個問題,先要明白生產力改善的重要性。
首先,20世紀初阿根廷的成功,靠的是農業資源,而不是生產力的提升。農場主人沒有誘因,也沒有知識去投資能提高生產力的技術。情況就如現在的石油出口國一樣,當石油用盡或綠色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後,他們的結局可能也和20世紀初的阿根廷類似。
至於日本,在聽到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身亡的消息後,便想起其「三箭政策」。第一箭為寬鬆貨幣政策,簡單稱為「印銀紙」;第二箭為擴大財政支出;第三箭為結構性改革。無可否認,三箭初發時確有振奮人心的氣勢,也打破了日本政府對經濟無計可施的困局,但實際結果卻是差強人意。
日終身僱用制礙發展
前兩箭反映了貨幣和財政政策有其局限性。在新興經濟體,基建投資能解決交通問題,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對短期和長期經濟發展都非常有幫助。但在發達國家如日本,其基礎建設已經非常完善,再多基建投資也作用不大。
至於第三箭結構性改革,知易行難,一些文化上的傳統更不易動搖,例如增加女性就業比例和終身僱用制等。戰後出生的日本新一代,在70和80年代確實為日本帶來了不少新意念,也帶來了日本產品的成功,例如索尼的隨身播放器(Walkman)及松下電器的VHS錄影帶技術等。可是,終身僱用制的傳統導致新人難以上位,間接妨礙了新概念出現,加上人口老化,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由此可見,若只靠貨幣和財政政策,而缺乏生產力改進,經濟增長便難以持續。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