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美推印太戰略名過其實

內地在擴大國際貿易合作的同時,應努力發展自身的關鍵產業技術。 內地在擴大國際貿易合作的同時,應努力發展自身的關鍵產業技術。
內地在擴大國際貿易合作的同時,應努力發展自身的關鍵產業技術。
美國總統拜登於上月展開上任後的首次東亞行程,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便是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即IPEF),建立包括公平而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建設、清潔能源與減碳,以及整合租稅與反貪腐的四大經貿支柱。
可以看出,美國的印太戰略以「降低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為指導原則,在聯合傳統盟友如日本、南韓等的同時,亦大力拉攏東盟各國加入,與同為民主黨的前總統奧巴馬所提出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一脈相承,目的是避免「由中國制訂全球經貿規則」。然而,IPEF未必能如美國所願達到制衡中國的企圖。
多邊組織只重視利益
首要原因,在於美國在政黨爭奪選票之下產生的政策不穩定性。回顧TPP的談判歷程,協議原本經過7年的談判卻仍未有結果,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經濟戰略之後,美國便突然表示參與的12個國家已達成共識,並於2016年2月正式簽署。不過,當時各國還需經過各自的國會批准的程序,故TPP仍未正式生效。
然而,在美國總統換人之後,前總統特朗普認為多邊貿易協定會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退出了TPP,而當現任總統拜登上任,亦明確表示不會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步協定》(CPTPP)等多邊貿易協定,讓參與國對美國的「承諾」產生憂慮。
事實上,若回看美國近年的舉動,雖然一邊在口頭上指摘中國破壞國際貿易規則,但本身卻逐漸偏離其在戰後主導的國際多邊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TPP等。雖然為本國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指摘,但讓世界各國漸漸看清美國所謂的「規則主導」,實際上是以美國利益為優先,不能達到多邊組織所倡導的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局面。
反觀中國,作為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發起了「一帶一路」等國際貿易合作框架,積極參與WTO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申請加入CPTPP,在講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國際政治格局下,中國被完全摒除在這份以亞洲地區經濟體為主的IPEF之外,對各參與國來說都是政治形勢大於經濟實質的。
無助產業分工最優化
此外,IPEF並非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之間無法橫向進行貿易談判,必須圍繞美國為中心,與美國就不同行業、領域進行單獨的雙邊合作談判,無法達到傳統經貿架構基於比較利益下的產業分工最優化。
美國貿易代表甚至明確表示「美國主張的經濟往來是以美國價值為基礎」,市場准入與關稅等貿易談判中最核心的要點都不在優先考慮範圍。
然而,中國仍須慎防美國與IPEF的多國在特定供應鏈中對中國的封鎖,例如半導體、科技產業等,在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合作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關鍵性技術。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