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弱工資低 內部購買力迷失50年
理論上,通脹一般與實質購買力成反比,即通脹愈高,銀紙就愈不值錢,反之亦然。不過,在通脹長期低迷的日本,實際購買力卻於過去50年維持不變,情況就如同其他高通脹國家一樣,因而令日本的物價對遊客而言愈來愈「便宜」。專家指出,造成這種怪異現象的原因,是由於當地生產力增長低迷及實際工資增長停滯不前。
進口商品趨昂貴
「央行之母」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現時日圓實際有效匯率(REER,大致代表貨幣於全球貿易中的購買力),已跌至1971年以來最低水平。換言之,日本進口的成本一直上升,國內卻沒有任何通脹壓力。著名經濟學家、前日本財務省官員伊藤隆敏表示,隨着日圓的購買力不斷減弱,日本人已注意到進口商品現在更加昂貴。
伊藤認為,導致REER下降的最終原因是「生產力低迷」。他引述Balassa-Samuelson理論指,當一個國家可貿易行業(Tradible Sector,即可以用於出口交易的商品,如工業產品)生產力增速低迷,低過其他不可貿易行業(如本地服務業),無論該國本身採取固定匯率或浮動匯率,REER也會隨之貶值。
他解釋,過去30年,日本經濟最大的結構轉變,是可交易的製造業的「空心化」。
製造商拒在日建廠
1990年代,包括汽車製造商在內的日本製造企業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建廠,以避免貿易衝突。與此同時,許多日企在其他亞洲國家投資,從低成本勞動力中獲益。製造商一直不願在日本投資,因為人口老化令日本作為大批量產品市場或勞動密集型工廠所在地的吸引力降低。
不出所料,日本工廠的生產力停滯不前,並導致過去20年實際工資略有下降。實際工資指數從1970年的60水平,上升到1997年的113,然後在2021年下降到100,拖累了日本打工仔的實際購買力。
此外,日本快速增長的社會保障支出限制了政府在教育、科學、基礎設施和國防方面的預算,進一步削弱了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的基礎研究能力;導致日圓REER多年來停滯不前。時至今日,日本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物價差距已愈來愈大。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