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累鬥累 全球經濟難上難
美國總統拜登的亞洲之行,一如預期劍指中國,這誠然是美國執政民主黨應對11月國會中期選舉的劇情需要。可實際上,拜登政府面對處於40年高位的通脹危機,與中國關係緊張不見得有助解決經濟問題,反而令聯儲局更難拿捏貨幣政策,甚或加劇衰退風險。全球兩大經濟體一個苦於防疫、一個蒙於彰霸,繼續累鬥累,勢必放大環球滯脹的殺傷力,讓這場經濟危機變得更複雜難解,風險之巨正體現於全球股市一浪低於一浪,資金亂竄。最怕是政治家玩過火,將大國經濟競賽推向熱戰,則全世界皆難有贏家!
內地礙於本身的人口基數龐大和醫療條件所限,至今仍苦於抗疫,不少城市仍在封城當中。新冠病毒不斷變種,防疫策略不變,各地復產復工的計劃不無變數。外資無法掌握內地生產的實際狀況,難以評估業務恢復進度,在商言商,只有陸續被迫選擇離場封蝕本門。
外企可以選擇撤離,但內企則要繼續付上抗疫代價,企業與工人收入「雙失」,不利短期投資與消費,意味次季的損失難以挽回。當局要在第三季扭轉經濟頹勢,得靠更大刀闊斧的財政政策和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推動基建投資,創造大量職位以刺激內部需求。問題是,一場持續不退的疫變,已損及企業與居民對前景的信心,除了密集式推出救市措施之外,如何穩定各界對防疫的預期,重建信心,才是當務之急。
看見中國經濟陷困,美國誠然不值得高興,皆因中國市場需求放緩,生產延誤令供應鏈斷裂,只會令通脹問題變得更加棘手,打擊美國企業利潤,直接拖低美股估值。美國人面對資產價格大跌,財富蒸發,物價與利率齊漲,變得不願消費,頓令依賴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再,聯儲局要是猛力加息收水,勢加劇衰退風險;惟若繼續輕視通脹,只怕會迎來更糟糕的滯脹。
這個局面,本來最需要中美合作迎難而上,以2009年般的默契引領全球經濟復甦。偏偏美國至今仍執迷於爭霸,除了在俄烏事件主導制俄之外,更推出印太戰略,大搞分裂主義。全球經貿牽手合作的基礎散裂,促使各國的「自保」意識更強烈,激化經貿保護主義,疊加天公不作美,瘟疫天災連連,正逐步推演出一場全球糧食危機,糧食生產國紛紛將產品由出口轉內銷以自保。可見美國主張的反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的禍害極其深遠。
對亞洲諸地而言,中國作為區內最大的經貿國,經濟長時間走不出疫情的話,整個亞洲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美國的所謂印太戰略,骨子裏只有美國利益,難讓亞洲人民溫飽。歐洲則被俄烏衝突拖累,經濟已變相遭能源危機「擊殺」。換言之,歐、美、亞全球3大板塊經濟爛局如是,非但股市難樂觀,更令人擔心國際間利益衝突與矛盾不斷升級,正正就是戰爭的前兆。
明乎此,當認識到刻下中國經濟須盡快振作,這關乎世界福祉,否則全球由盛轉衰之勢難以逆轉,落入「鬥窮世代」絕不好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