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保護主義再抬頭 市場動盪難猜透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傾力放寬貨幣政策,扭轉了歷來的金融市場邏輯,致使期間不少「熊市論」皆無實現,令「今次不同了」的解讀大行其道,投資者漸漸地潛移默化,由當初誠惶誠恐,不相信資產升浪,到目前不少人反過來認定「救市論」可讓價格急彈,故有指散戶近期依然是愈跌愈買。然而,今次又會否不同了?
誠然,今次與過往的環球狀況截然不同,世界已由具默契的「泛全球化」,變成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保護主義」,尤其當基本維生的物資短缺,各地分化的速度就必然加快,反映着過往跨國巨企賺盡全球金錢再派股息、回購股份來推高股價的時代過去。正因它們的生意是「跨領域」,其失勢顯然是世界大事,因預示貨幣流轉的速度放慢,這是經濟學上由一元變多元的概念,愈多人能愈快地運用手上的貨幣,才能讓愈多的地方經濟受惠,帶旺各行各業,衍生所謂「經濟乘數效應」。
簡而言之,跨國巨企因其品牌價值昭著,具有加快各國貨幣流轉的魅力,如今則因「保護主義」興起而減慢了流轉的速度,如是者,今次經濟面臨的衰退殊不簡單,復原的速度也絕非2008年美國次按之役可比擬。正因世界各自為政或無奈陷入防疫封鎖,「L形衰退」恐是最終的事實。
以上的判斷絕非危言聳聽,撇除貿易和能源爭端不提,單是儲糧已可印證「保護主義」會拖垮全球,亦是情非得已。對政府來說,民眾一旦不滿食品價格飆升,會帶來政治風險。為此,多國已祭出禁止農產品出口的命令,例如全球最大棕櫚油出口國印尼已限制相關產品輸出國外;俄羅斯密謀以農產品作為持久戰的籌碼來箝制歐美制裁;世界第5大牛肉出口國阿根廷限制出口。不過,舉凡政府干預只會預示別國糧價居高不下,甚或食品種類大減,民怨焉能不生?當權者若因而將矛頭指向他國,就恐引發熱戰。
當瘟疫、戰爭、饑荒夾雜在一起,投資者就須認清事實,別以為今次資產洗牌拋售潮只是過眼雲煙,數月後能復常!若回看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跌浪可達數十年,直至戰爭結束為止。
以史鑑今,除非新冠病毒、由俄羅斯發動的東歐戰爭,以及接下來大規模饑荒真正過去,否則本輪資產跌浪難言見底,投資者亦毋須估底,須知道過去逾十載所謂「便宜」是建基在沒有上述3大利淡因素和「全球化」之上,故目前最好的做法是儲足彈藥,以免機遇真正到來時望門興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