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通脹參考指標被斥過時
衡量通脹有不同指標,較為常見的有消費物價指數(CPI)、聯儲局較重視的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等。相信不少讀者也察覺到,在新聞上看到通脹率,與日常消費時所見的物價變化存在落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也發現,政策制訂者經常參考的所謂「核心通脹(即撇除食品及能源後的通脹)」,實際上毫無參考意義,理應捨棄。
於上世紀70年代,由於當時能源價格飆升,故經濟學者提出了撇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通脹」指標,此做法一直沿用至今,獲不少經濟專家、貨幣政策制訂者採用。比如聯儲局的經濟預測「點陣圖」中,就一直保留了對核心PCE通脹的預測。然而,IMF的研究指出,在過去兩年期間,核心通脹大部分時間與一般通脹同步上落,基本上不具備額外的參考作用。
IMF倡採用「中位數」
採用核心通脹的原因,是因為政策制訂者雖然希望把通脹指標中的「異常值」排除在外,但目前的做法基本上是徒勞。IMF認為,較合適的做法是參考不同類別商品物價的「通脹中位數」;或者在統計時忽略一些物價變幅最低和最高的項目,這樣得出的通脹數據更為穩定及可靠。
IMF指出,早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研究已發現採用「中位數指標」統計的通脹率更穩定,並且與經濟形勢變化密切相關;與失業率之間的關聯度也更加可靠。
相比之下,所謂的「核心通脹」與經濟的關聯度甚低,這也意味着聯儲局有更大的理由放棄傳統的核心通脹指標。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