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全球供應鏈禍不單行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全球製造業的供應鏈都面臨着產能不足、物流受阻等嚴峻問題,當中以汽車產業、半導體產業最為顯著。隨着消費者需求增加,供應鏈中斷卻未隨着經濟復甦而有所改善,反而因為俄烏衝突、疫情反覆等多重原因,致使相關產業的產量持續低迷。
以汽車產業為例,近日市場調查機構S&P Global Mobility分析指,今明兩年全球汽車產量將預計減少260萬輛。
全球供應鏈的恢復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然困難重重,而消費者則需要承擔更高的售價。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天災及人禍兩大因素。
內地擔起疫後經濟推手
一方面,自3月開始,內地多個城市爆發新一波疫情,當中以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的上海疫情最為嚴峻。資料顯示,目前內地有73個城市因疫情而實行不同程度的人員活動管制,共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3%。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以及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體系,其產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在過去兩年內,只花了相對較短的時間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面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和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極大的保障,故相信目前的疫情只會產生短期影響,在不久之後將繼續擔任世界經濟疫後復甦和產業鏈穩定的重要推動者。
至於「人禍」方面,俄羅斯及烏克蘭戰事持續,將對產業鏈造成更深遠的影響。在軍事衝突及制裁行動的雙重夾擊之下,原本就因為疫情而受到嚴重打擊的經濟復甦不容樂觀。多項俄羅斯富藏的工業用金屬,如鎳、鈦、鋁、鈀、鉑等價格飛漲,影響到晶片、電子產品、電池、電動車等多個行業,而這些行業,恰恰是目前擁有最大經濟推動力的產業。
西方制裁俄國牽連廣
然而,造成產業鏈「斷鏈」最本質的禍根,其實是人為因素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一直以來,下游廠商已習慣向合作已久的晶片廠進行採購,全球供應鏈根據自由市場原則而發展,形成了成熟、理想的供需體系。然而,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政策一直被接任的總統拜登延續至今,甚至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打亂了全球產業鏈正常運作,亦削弱了全球化所帶來的經貿紅利。如今,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多重制裁,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