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府宜谷基建保金融地位
香港作為世界領先國際金融中心,一直採取恪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應使則使的公共理財原則。回顧港府過去5年財政盈餘及赤字,2017/18財政年度盈餘1,489億元,創歷史新高;2018/19財政年度盈餘680億元;2019至2021兩個財年則因疫情等原因,開支增加、收入減少,分別錄得106億元及2,325億元的財政赤字;2021/22財政年度則錄得189億元盈餘。可以看出,港府常有盈餘、少有赤字,令財政儲備不斷累積。
常現財政盈餘 閒置資金多
出現財政盈餘,雖然表示政府財政狀況良好、財資雄厚,但也表明資金被閒置,沒有完全發揮效用。
財政盈餘愈多,被儲存財富就愈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在原則上,收支平衡的財政,才是合理狀態。
香港銀行體系穩健、銀行資本充足、流動性充裕、資產質素健康,政府亦擁有較好的信貸評級、信譽、財政實力,應在基礎建設和各項基本工程上進一步不遺餘力的投資,增強本地以至與內地及全球的聯繫。
可發行債券融資 緩解壓力
不過,在當下疫情持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的動盪環境之下,如何能在興建基礎設施的同時,防患於未然保證充足且富餘的財政儲備顯得尤為重要。
政府可採用多個方法融資,包括發行債券等方式,緩解財政壓力。事實上,以發債籌集基建資金相當普遍。2022年香港機場管理局將發行4筆美元債券,包括5年期綠色債券,以及10年期、30年期和40年期債券,以資助擴建第三條跑道。
市場預料三跑投入使用後,機場每年可以達到處理旅客1.2億人次,及處理1,000萬公噸貨物的目標。在2004年,政府亦發行了260億元「五隧一橋」債券以支持公共工程。
香港債券市場已具備相當條件,能從多個結構性因素中受惠。此外,這些項目對於推動經濟的成效遠高於其發債成本。
如今,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已逐漸消解,正在向新的複雜多變格局演變。香港作為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應改變其以往「穩」字當頭的財政政策,轉而以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為主調,採取更加積極、進取的公共理財原則,保護香港不會在動亂格局中被淹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