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ESG投資機遇大 平民也可分杯羹
氣候變化促使各行各業更重視環境、社會及管治(ESG),除了投資產品和渠道愈來愈多之外,相關學習課程更如雨後春筍,普羅大眾可如何分一杯羹?今次為大家探討一下。
ESG發債料增至一年35萬億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國際金融協會(IIF)聯合發表的研究顯示,截至2021年底止,ESG債券發行規模料超過1.4萬億美元(約10.92萬億港元)的水平,到2025年可增長至每年4.5萬億美元(約35.1萬億港元),而這將有利於環境、社會和投資者。
分析預期,到2025年時,幾乎全部投資者將會持有涉及ESG和綠色投資的資產,展望2050年,屆時全球各國政府及企業將致力兌現淨零碳承諾。
事實上,過往ESG投資雖然主要集中於股票市場,但由於應對氣候變化威脅所需的資金愈來愈多,而債券發行能提供更多資金,所以ESG在固定收益市場的比重亦見增加。綠色債券、社會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等都屬於ESG債券。然而,分析ESG債券相較傳統債券需要更嚴格的審查,並涉及較高的成本。
內地屬第3大綠債市場
報告亦指,截至2021年10月底,內地的綠色債券發行量約1,450億美元(約1.13萬億港元),成為僅次於法國和德國的世界第3大綠色債券市場。自2015年底以來,內地與印度、智利和巴西總共佔新興經濟體綠色債券總發行量的80%以上。此外,在內地碳中和背景下,推動了內地非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去年的綠色債券發行量激增,一改此前兩年的低迷狀態。
香港政府早前亦公布首次發行綠色零售債券,不過,其後因應本港疫情最新發展,決定延期發行。綠色零售債券原訂的發行金額不多於60億元,息率與本港通脹率掛鈎,並設有「保底息」兩厘,是小市民另一穩定收息的投資工具。零售綠債的融資將為合資格類別的本地公共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或再融資,涉及可再生能源、污水管理等。
此外,聯交所去年11月刊發氣候訊息披露指引,協助上市公司盡快按照氣候相關財務訊息披露工作小組的建議作出匯報。有關指引列出8大工作流程,包括上市公司要確定合適管治架構、識別與氣候相關的重大風險及對業務影響、將氣候議題納入業務策略長期規劃等。
台灣杜絕名不副實ESG基金
然而,當熱潮出現,招搖撞騙的情況亦常會伴隨。在台灣,多間資產管理公司近年強調ESG重要性,紛紛推出相關概念基金吸客。然而,部分基金可能「有ESG之名,卻沒有ESG之實」,尤其海外基金更有機會避過規管。
因此,為了堵塞漏洞保障投資者,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基金名稱和「ESG」主題相關(如名稱有ESG、永續、綠、碳、環保、環境、水資源、能源轉型、能源革命、替代能源、社會責任等)的境外基金,限6個月內依規定申請核准,否則要在基金名稱之後加入提醒警示,另基金名稱若包括ESG或永續等,應該調整基金的中文名稱。
相關概念股債基金勁吸資
縱然疫情肆虐左右資產市場表現,但同時驗證了ESG資產的抗跌能力。統計顯示,去年資金明顯偏好ESG相關主題,帶動ESG概念債券基金規模在去年增長25.8%,或約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ESG概念股票基金規模增長26.9%,或約3,000億美元(約2.34萬億港元)。
分析預計,投資者今年對ESG投資的興趣會更大,部分原因是歐美和內地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加速。再者,ESG、減碳已成為全球趨勢和共識,特別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ESG做得好的優質美國企業有望永續經營,股價往往會有領先表現,投資者可優先布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