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人儲首期平均需17年

疫情影響港人收入和置業的供款能力。 疫情影響港人收入和置業的供款能力。
疫情影響港人收入和置業的供款能力。
疫情削弱收入及投資能力
通脹升溫疊加疫情不散,市民生活艱難!滙豐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港人的家庭收入,削弱儲蓄和投資能力,受訪者大致維持財政健康,置業更是首要任務之一。然而,受訪者預期平均要儲蓄17年方有足夠資金繳付首期。由於第5波疫情未見盡頭,經濟景氣受創甚深,只怕港人儲蓄首期的時間只會愈來愈長,置業夢難圓!
是次調查於去年11月訪問了超過千名年齡介乎18至64歲的香港銀行用戶,以100分為滿分計算,港人在調查中的指數得分為65分,與2020年下半年的66分相比,大致保持平穩。不過,「財政非常健康」即80分或以上的佔比,由27%降至20%。儘管如此,61%受訪者仍然被評為「財政中等健康」,主要介乎50至80分之間,高於上次調查的54%。
僅61%人維持儲蓄習慣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受訪者均做到量入為出,按時繳費和清還信用卡帳項,但疫情削弱其累積財富的能力,導致維持儲蓄習慣的受訪者下降7個百分點,至佔61%;僅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內有運用理財產品為資產增值,上次調查則有47%。
是次調查亦對有意置業或換樓受訪者的理財健康和習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逾半受訪者表示需要有家人財政支持才能實現置業首期的目標。受訪者為了置業,41%會避免揮霍或過度消費;39%會更主動投資以實現目標。
整體而言,「財政非常健康」人士一般需要13年,才達到儲夠置業首期的目標,反映該類別人士的理財知識和紀律相對優勝,且平均由27歲開始投資,同時個人花費較審慎,較傾向定時檢討理財計劃。而低於50分的「財政不健康」人士平均由30歲開始投資,在儲蓄足夠置業首期方面,則需時22年達標。
置業更重視綠化環境
針對較易實現財務目標的「財政非常健康」人士,今次調查作出較深入探討,發現他們通常持有包括不同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投資組合,並就保險保障有充分考慮。當中超過90%會定期檢討理財計劃和投資組合,而五分之四人更會徵詢專業投資意見,遠高於整體平均比例。
除此之外,該調查發現港人會透過多種方式使用銀行和理財服務。大部分「財政非常健康」人士會循多種途徑,包括分行網絡及數碼渠道以適時處理各種銀行事務和尋求協助;「財政不健康」人士的相關比率為77%。
多途徑理財趨勢在疫情下更為明顯,約40%受訪者表示使用流動及網上理財的次數增加,30%表示到訪分行的次數減少。
事實上,疫情持續演變亦令置業人士對物業的喜好產生變化。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疫情令其更重視居住環境健康,認為有充足的綠化環境空間和運動設施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基於遙距工作變得更普及,只有19%受訪者認為居所靠近商業區依然重要。
港二手樓價指數走勢港二手樓價指數走勢
港二手樓價指數走勢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