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拒求變 民生經濟成炮灰
新冠病毒變種,特點是重症及致命率降,但傳染力強。世界各地不少地方都因應病毒變種調整防疫政策,以免長時間封城,既無法完全撲滅疫情,又打殘民生經濟。偏偏港府毫無應變能力,檢測又漏洞百出,而非「動態清零」所需的全民強檢,所作所為正讓香港陷入「死城」狀態,難怪外資看淡經濟前景,國際企業更擬撤離駐港行政團隊。病毒在變,但港府防疫策略卻一成不變,那說得上是甚麼「科學精準」施策防疫?眼前「民生帳」都搞不好,試問所謂的「長遠帳」、「總體帳」,又何以立?
世衞指Omicron變種病毒引發的重症率相對較低,症狀較輕卻容易傳播,且預計在疫情結束前還會出現更多變異毒株。換言之,這場疫情是長途賽,類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蹤迹,在整個20世紀斷斷續續地隱現。故各地施政重點在於做好防疫的同時,須尋求盡量減少對社會民生的干擾,若要尋求遏制疫情,就需徹底落實禁足式的全民強檢。
若然將生命與經濟放在兩個對立面,那防疫保命自是首選,否則命仔都保不了,何以發展經濟?可現況是疫情持續逾兩年,病毒不斷變種,雖尚不能直接看待成流感,但重症威脅趨降。疫下大家做好防疫,可有限度如常生活,而只要存活下來,發展經濟讓民溫飽,就是大事。政府的角色是因應自身的條件,推動全民堅守基本防疫措施,高效處理防控,並善用財政儲備紓解民困,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以確保在防疫與民生經濟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而非不用腦的奉行某一防疫口號。事實上,所謂「動態清零」不等於零感染,而是奉行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的基本原則,故迅速推出一次全民強檢是必不可少,這取決於政府的底氣和開庫紓困的決心。
香港是國際都會,若無國際人流、物流、資金流,比廣州、深圳都不如。中港融合,香港必須尋求早日與內地通關,但同時亦須兼顧國際狀況並作出協調,畢竟如今疫情是全球性,且大量國際企業在港投資,若第5波疫情無了期拖下去必然「趕客」,變相加深經濟衰退危機。
興家立業,並不容易;百年香江,更不簡單,世事從來都是破壞易、建設難。一場疫情考驗港府施政決心,如何因應實況協調好與內地及國際的互動,既善用內地資源實現目標,又鞏固對外關係,當好國際金融中心角色,這不僅是疫下短期挑戰,更是中美博弈下長期考驗。港府無這個視野、智慧與承擔的話,只怕民生經濟會以「攬炒」作結。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