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專家視野:環球經濟今年勢放緩

供應鏈瓶頸拖累各地零售表現。 供應鏈瓶頸拖累各地零售表現。
供應鏈瓶頸拖累各地零售表現。
變種病毒Omicron的出現無疑提醒市民,環球疫情仍是縈繞不散的不明朗因素。隨着環球經濟持續復甦,可望在2022年再次迎來經濟增長的一年。不過,在經歷2021年後,由於各國於疫情初期提供的大力支持將消退,今年的增長動力料相對放緩。然而,政策制訂者和投資者於期間或需經歷一段艱難時期。本行預料,去年的環球生產總值(GDP)將增長5.6%,而今年預測為增4%。通脹方面,去年的預測為3.4%,並可能於今年升至3.8%。
由於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復甦有別於以往,以致供應鏈遭遇到始料不及的瓶頸問題,加上勞動市場出現企業人手短缺,兩項問題疊加將通脹及工資推升至高於預期的水平。
作為衡量消費模式的重要指標,美國消費數據正反映經濟復甦不均。數據顯示,無論是零售銷售額或實際零售銷售額,均較疫情前水平高出10%。對比之下,實際服務業銷售額仍較疫情前低約2%。經濟復甦不合比例地傾向貨品行業,讓供應鏈和商品市場承受壓力。回想2009年發生環球金融危機時,零售銷售額花了4年半時間才重回危機前的水平,今次疫情危機則僅花了18個月時間。
供應鏈瓶頸所帶來的影響,從近日零售銷售額失去增長動力可見。這種情況主要反映了通脹升溫的影響,皆因面臨供應限制的零售商將自身成本轉嫁予消費者。名義上,銷售額則繼續上揚,並正處於比疫情前高20%左右的水平。
刺激措施料逐步退場
各國央行及政府縮減應急支援措施的力度,對於今年的經濟活動去向而言將扮演重要角色。在美國和英國,為了應對疫情而推出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包括政府開支及為了在短期內支持經濟的稅務政策已開始減少。兩國正在收緊為了刺激經濟所制訂的短期貨幣政策,並正在結束與疫情相關、藉以向金融體系直接投放資金的量化寬鬆政策(QE)。與此同時,美國聯儲局亦將加息。
相比之下,歐元區財政開支料將在歐洲復甦計劃下維持強勁,中國亦預期將在今年透過增加地方政府發債及鼓勵銀行「放水」,以維持財政刺激。
央行政策料從寬鬆轉至中性而非緊縮,因利率相對「均衡」利率仍處較低水平。當一個經濟體系的產能已被充分利用,「均衡」利率可避免經濟「過度刺激」及不當通脹壓力的風險,或「刺激不足」可能帶來經濟萎縮及通縮的後果。
政策分歧具投資機遇
隨着經濟復甦趨向穩定,支持措施終需撤回應該不會是讓人大感意外的事。不過,若要將經濟增長維持在一定水平,必須看到私營機構從政府及央行處接棒的舉動。在這個層面上,消費者將扮演重要角色,預料家庭將花費他們在實施封城禁令期間所儲起的積蓄。實際上,因為多出的儲蓄將會用作消費,意味着儲蓄比例將降至疫情前的7.5%以下。
就着各個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可能出現的積壓需求進行評分。在這個大前提下,留意到美國及英國在去年及今年之間出現明顯轉向,從最大力度的刺激方案轉向較為保守或中性立場。歐元區維持「火力全開」,中國則趨向加大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
美、英兩國與歐元區、中國之間的政策分歧,料將為債券及外匯市場帶來投資機遇。市場亦需要注意與通脹及經濟增長相關的不明朗因素,特別是供應鏈瓶頸及勞動人口持續短缺所引伸的問題。工資上漲將推高成本,繼而導致通脹以高於預期的幅度向上發展,而經濟增長亦有可能較預期弱,最終或會形成「滯脹」風險。
施羅德投資管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