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樓死症續纏身 經濟不前必有因

美國的天量放水疊加長期超低息環境,嚴重扭曲全球資產價格,全球各主要城市樓價飆升,房屋長年供不應求的香港豈有例外?
展望今年美國貨幣政策將到拐點,收水與加息將加大資產價格調整壓力。國際趨勢如是,再看香港疫情反覆,中港兩地通關尚無期,港股陰乾,內外交煎下,港樓本來難以再「離地」。偏偏供應短缺持續,樓價即使調整,價格仍然高企,無殼蝸牛上車依舊無望。說到底,要解決港樓「死症」,港府得決心檢討自身在土地供應所擔當的角色,適當運用權力奪回市場供應主導權,加強規劃,否則港人連安居的基本要求都無法實現,人心散亂,焉能團結力量發展經濟,更遑論要重現「亞洲四小龍」光芒!
全球資產泡沫的大背景之下,港樓價已有一段時間逆經濟而向上。當寬鬆貨幣政策退場,經濟周期運轉引發資產價格調整,在所難免。惟券商分析預計,港樓價調整幅度在半成至一成。究其原因,乃香港的房屋供應沒有大突破,長期供不應求的格局未變,基層上樓繼續望穿秋水,確實是令人沮喪的事情。
回歸以來,港府沒有充分發揮政府的權利與角色,為實現民有所居做實事,手握《收回土地條例》這「尚方寶劍」所賦予的權力卻鮮有善用。新土地供應有限,房屋供應由大型發展商掌握,市區重建步伐緩慢,造成樓價高企,嚴重脫離港人負擔能力。即使近年港府擬大力拓展新界,惟基本上土地都囤積在既得利益者手中。若港府不檢討自身不稱職的根本問題,香港住屋問題難以改善。
為了應付社會壓力,港府要求發展商配合增加房屋供應,甚至「讓利」捐出部分項目面積作公營房屋用途,但在項目的規劃如地積比率或審批上並未見積極配合,結果發展商態度審慎,增加供應淪為空談。為了交數,港府容許新盤愈起愈細,港人即使勉強趁低息環境以高成數按揭上到車,卻變相以超高呎價月供納米樓自住,供樓負擔大之餘,居住環境狹窄,不利生育擴展家庭,自置居所也不見得快樂,衍生出人口老化、躺平等社會問題,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
身處中美博弈的百年大局,香港除了作為內地改革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門戶之外,亦是大灣區戰略的龍頭城市,可謂身負重任。偏偏香港政府依舊無能,至今仍然未決心解決土地問題,港人就連「安居」都困難,歸屬感從何談起?
正當全球新經濟競賽激爭激烈,各地都在爭奪人才,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中產選擇移民。富者看不透香港經濟的前景,撤資分散市場風險;若然看好內地經濟,索性乘深化改革開放直接投資內地,用不着香港這個「跳板」了。
難怪「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經濟最缺乏朝氣,金融業外強中乾,股市成交委靡,樓市「死症」難解,繼續沉淪下去,給其餘四小龍新加坡、台灣及南韓比下去也是必然。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