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專家視野:美國恐邁向「大通脹」時代

現時美國通脹已經升到列根時代以來最高水平。 現時美國通脹已經升到列根時代以來最高水平。
現時美國通脹已經升到列根時代以來最高水平。
港股接近收爐,年底前終現反彈,算是散戶的安慰獎,惟依然擔心美股未來走勢。雖說近日美股回升,惟外強中乾,經濟基本面續存憂慮。近日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警告,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將進入一個考驗期,衰退後可能陷入長期停滯。
事實上,聯儲局遲遲未正視通脹風險,在應對通脹問題上反應過慢,極有可能導致經濟大幅轉弱。薩默斯指,「如果可以在過熱的情況下持續地管理經濟,那的確棒極了,但1970年代我們得到了教訓,即經濟過熱不僅帶來高通脹,而且通脹還會不斷上升。」他擔心的是,到了不觸發衰退情況下難以降低通脹的地步。
現時美國通脹已經達到列根時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市場也贊同薩默斯的觀點。聯儲局12月預測未來3年每年失業率將只有3.5%,雖然物價壓力意味金融市場的借貸成本可能有上升空間,但投資者似乎押注經濟增長且通脹將變得受控。以此估計,美國重複1970年代的「大通脹」機會極大。
歸咎幣策寬鬆 財政開支大
所謂「大通脹」(Great Inflation),是指1965至1982年間,通脹易升難降、其中樞和波動都顯著高於前後時期的那段時間。實際上,在1973年底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美國通脹已由1965年的2%升至1970年的6%。在此期間,寬鬆貨幣政策疊加財政開支是推升通脹的重要推手。
在1960年代,愈來愈多經濟學家主張,政府應用更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強化需求管理。1962年,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全面採納該理念(New Economics),以期達到其政策目標:最大化就業和增長。貿易條件顯著惡化,日益高企的進口產品價格更容易傳導至本國物價。
其次,1972年,連續兩年氣候異常導致全球糧食危機,對本已惡化的美國貿易條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滯脹或接踵而來 審慎投資
第三,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帶來更為直接的衝擊。更何況,現時在新冠肺炎影響,需求強勁下,供應鏈瓶頸及勞動力短缺等互相推高了通脹。歷史可見,「大通脹」過後就是滯脹。1973至1974年以及1979至1982年,這兩段滯脹期的直接導火索均是石油危機。
除了石油危機外,還有通脹的衝擊。更重要的是,與近年相似,持續的貨幣財政寬鬆政策是推升通脹持續上漲的力量,現在重蹈覆轍的機會極大,說明了滯脹離不開「大通脹」,美國經濟存隱憂下,股市也要小心。
新城晉峰資產管理董事 林嘉麒(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