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恐再打壓 中芯更芯荒
缺芯料累全球經濟失3.9萬億
中美金融戰打得火熱,內地科技巨企成為俎上之肉。對外,作為晶片業「龍頭」的中芯國際(00981)若再受美國制裁,環球晶片供應必然更「荒」;對內,市傳內地政府要入股擁有「大數據」的科企,不容國家安全受威脅,意味科企赴美上市恐夢碎,更要迎來更嚴格的監管。
盛傳美國即將擴大對中芯的制裁,各方憂慮中美角力加劇之下,困擾全球的缺芯問題恐更難解。有會計師行預測,多種類型的晶片短缺需持續24個月才有望緩解,全球累計蒙受的經濟損失將會超過5,000億美元(約3.9萬億港元),業界更推測先進晶片缺貨加價最少要延續至2025年。
中芯面臨美國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股價周四延續弱勢,再瀉1.6%,收報18.42元,續創逾一年新低。中芯去年7月開始在「國家隊」半導體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與地方政府注資下,準備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合建多座28納米或以上成熟製程的12吋晶圓廠,預計2023年後陸續投產,月產能將可增加20萬片以上。
內地祭出3招穩外貿
不過,倘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確定禁止美企向中芯出口「可用來」(Capable for use)製造先進晶片的設備,意味着中芯的擴產計劃恐無法進口設備,其28納米、40納米等晶片的產能短缺勢由先前預測的2023年,延到2025年之後。
有會計師行發表報告指,儘管明年緊缺情況會較今年有所改善,但直至2023年初,行業供需才會達到基本平衡;預計到明年底,晶片交貨周期將接近10至20周。採用最先進製程(3納米、5納米和7納米)生產的晶片在明年前都會供不應求,更成熟製程的8吋和12吋晶圓產能也會出現短缺。
中國商務部亦表示,全球疫情起伏反覆、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海運不暢、晶片供應短缺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企業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外貿運行面臨較大壓力。當局將從加強穩市場主體、保障外貿產業鏈穩定、進一步開拓多元化市場等3方面工作,以穩定外貿。
不過,在需求增加、中美搶先掌控高科技主導的背景下,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急增。報告預計,明年全球創投機構將向半導體初創公司投入超過60億美元,較2000至2016年間每年的投資額高出3倍多。而大部分資金將投入內地企業,包括一些無廠房的晶片供應商。
該行又指,不少企業已在併購、投資前審視地緣政治風險潛在影響,並視作新常態,很多企業已透過分散供應鏈應對;而互聯網應用範圍大增,相信對行業加強監管是未來大趨勢,企業的合規成本或會增加,並需要重新審視商業模式,尤其與數據有關的科企。
紫光重整再添變數
另邊廂,重整「半導體國家隊主力」紫光集團再添變數。原本重整計劃已議定由智路資本與建廣資產合組的團隊接手,惟遭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發聲明反對,並實名向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部門舉報,指重整小組的方案將直接造成734.19億元人民幣國有資產流失。市場猜測趙偉國反對的原因是曾與建廣一方結怨,惟內媒引述趙氏回應,稱「生意人都不記仇」,又指智路建廣為資產管理機構,其接手紫光的能力存疑。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