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GDP恐再放緩 受累生產力降延改革
疫情夢魘重臨,對環球經濟帶來的「骨牌效應」至今仍難下定斷,惟投行野村證券預計,全球潛在經濟增長勢將放緩,尤其是新興市場。高通脹壓力背後的暫時因素即使減少,通脹仍可能高於疫前水平,從而造成政策挑戰,甚至導致疫後新時代的破產率上行風險加大。
經濟復甦步伐續滯後
該行早前發布以「疫情終局之戰」為題的報告,強調世界因經濟結構性變化已步入新常態。儘管沒有疫情,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潛在增長率也可能下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已發展經濟體成員國的年均增長,在2010至2019年已降到1.9%,表明增長放緩是長期走勢。
當下疫情對環球經濟的淨影響料傾向負面,野村預測全球GDP平均增長率將由2010至2019年的2.8%,放緩到2022至2030年的2.5%。就負面影響而言,勞動力供應恐留有「傷痕」,因大規模抗疫刺激經濟措施,或導致失業率上升和較低的勞動力參與率,削弱民眾工作技能;全球生育率下降,拖慢人口增長;企業對承接大額投資項目更趨謹慎;飆升的政府債務對經濟增長也非好徵兆。
特別是新興市場,人口高齡和債務增加等因素不斷發酵,其潛在GDP增長於疫前已見下滑,疫後勞動生產率低、結構性改革延遲及財政空間縮小等,經濟放緩趨勢恐進一步加劇。對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9年及今年的經濟預測後,野村估計實際GDP與疫前趨勢存在偏差,其中,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的經濟體實際GDP平均水平比疫前趨勢低4.9%,明顯差過發達經濟體的2.8%。
各央行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之下,疫後新興市場將出現更頻繁的危機,理由包括相關市場的接種率低影響復甦、負利率或遭投資者拚棄、美國聯儲局偏「鷹派」加息步伐加速游資拋售等風險。
野村估疫後破產率升
隨着各國「收水」,企業與個人恐面對破產。儘管疫情肆虐期間通常伴隨經濟低迷的破產潮未見來襲,但當政策正常化,野村預計破產率會上升。惟該行指,破產宗數可能僅有限度增加,且只關乎特定行業,亦更多與經濟結構性因素轉變有關。
為應對不斷上升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各央行接連「收水」提高利率,可能對家庭和企業造成損害。疫情下已接受公司提出停薪休假人士而言,若受聘於早已瀕臨破產邊緣的公司,失業的機會率勢將提升,因此疫後整體破產率的上行風險較大。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