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專家點評:央行幣策應因時制宜

英倫銀行已持有近萬億英鎊的政府債券,買債空間有限。 英倫銀行已持有近萬億英鎊的政府債券,買債空間有限。
英倫銀行已持有近萬億英鎊的政府債券,買債空間有限。
人在其位,有時難以暢所欲言,因此,聆聽離開「其位」的人士講話,有時所知反而會更多。
英倫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Andy Haldane,在離開其工作了30年的崗位前,發表了一篇一萬多字的鴻文,用一個知情人士的角度講述了英國金融系統發展的歷史和英倫銀行運作的情況,他更講述了對未來的看法和現有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和機會。
Haldane指,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英國就嘗試過很多不同形式的貨幣政策框架,但全都以失敗收場。就算在80年代後期,英國貨幣政策仍然不是由國內生產總值(GDP)或通脹率等來決定,更多情況是由政客根據選舉需要來制訂。
政策框架難永續有效
在90年代初期,英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嘗試把利率決策權交給德國央行代勞,但可惜英鎊在1992年9月時經不起國內經濟需要和金融大鱷索羅斯等人大量沽空衝擊,而被迫脫鈎。從此之後,英倫銀行便決定把以通脹穩定在2%的目標來作為決定利率水平的框架。
英倫銀行另一件大事,便是從1997年起,英國政府授予其權力,可以獨立決定貨幣政策,不再受政治所影響。
這段簡單的歷史指出了兩個重點。第一,環球貨幣政策框架其實不斷在改變,雖然通脹目標框架在過去30年相當成功,但這不是一段很長的歷史,沒人能知道這框架在未來日子是否還能繼續有效地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第二,央行能獨立地決定貨幣政策的權力,也只有25年歷史,在未來不同政治經濟環境下,其獨立性是否能維持,也是一個問題。
從2008年環球金融風暴開始,為了達到2%的通脹目標,環球央行不斷購入國債。Haldane指出,英倫銀行已經持有差不多一萬億英鎊的政府債券,佔GDP大約四成和英國政府債券總發行額一半左右,環球其他主要央行情況也和英國差不多,他擔心央行還有多少空間可以繼續買債,來推動經濟在下一次衰退中復甦。
第二個風險就是環球政府每次為了拯救經濟,所實行的策略都是買債快、賣債慢,而導致債務不斷上升。當利率還在超低水平時,政府要負擔的利息支出不高,對財政影響不大。但當有一天,通脹重臨,利率真的要上升,政府會否向央行施加壓力,要求央行把利率控制在低水平,從而影響了央行的獨立性?
數碼幣打破利率限制
最後一個風險就是最近環球通脹壓力不斷升溫,但央行若過於樂觀地認為這輪通脹只是暫時性,有機會耽誤政策出台的力度和時間。當然,投資者要明白經濟學家的看法通常是比較長期的,而投資市場不一定對長期風險有敏銳反應,故投資者不需要太過未雨綢繆,但確實需要留意以上風險因素的變化。
Haldane還提及,目前央行利率仍受零利率下限所限制,難以對現金實行負利率政策,但當央行推出數碼貨幣後,便有機會打破零利率限制。不過,如果持有現金都要付政府利息,這對普羅大眾來說卻可能弊多於利。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