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華GDP「破五」無損大局

內地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未變。 內地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未變。
內地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未變。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內地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GDP)錄得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4.9%,除低於市場預期的5.5%外,與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按年增長18.3%及7.9%相比,似乎增速放緩情況頗嚴重。
然而,若從宏觀和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內地第3季GDP「破五」僅屬短暫波動,不僅沒有觸及中央全年「保六」(6%以上經濟增長)的底線,拉動經濟的3大動力(投資、消費和出口)穩中有進趨勢亦沒有改變,預料內地仍會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疫後復甦的主要動力。
上季走勢放緩符預期
談及宏觀經濟,不能只拘泥一個季度經濟數據的得失,而是要綜觀全局才能看清經濟發展的「形」和「勢」。首先,今年內地第一、二季度經濟的高增長造成了較大的基數效應,也一早預示了今年內地經濟走勢很大機會出現「先高後低」的格局,而第三季經濟數據放緩,正正符合了預期的經濟走勢。
其次,短期性自然因素也對第三季經濟帶來了一些衝擊,包括河南、山西和江浙滬等產業鏈密集的省份,都於下半年出現水災和颱風等自然災害,經濟活動難免受影響。同時間,為了消除市場內的不穩定因素和泡沫,以及治理部分行業內的亂象,中央於第三季前後加大了對金融、房地產及科網等企業的調控和監管力度。以上幾項原因疊加,導致了內地第三季經濟增速放緩。
應當看出,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之時,中央仍保持「求穩」和不搞「大水漫灌」的經濟策略。一方面沒有如歐美等國家飲鴆止渴般大肆印鈔救市;另方面採取監管和調控策略,減少地方經濟對房地產和債務的依賴,對外釋放出「不再走粗放型增長的老路,邁向重視高質量、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政策信號。
經濟轉型朝「重質」發展
事實上,近日最新出爐的前3季度內地31省份GDP數據顯示,共有15個省份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其中多個省份的出口和投資總額都出現穩中向上的趨勢,加上各個省市繼續推動刺激消費政策,釋放「內循環經濟」的消費力,使內地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持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經濟報告預測,今年內地GDP將增長8%,領先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值外,亦高於中央定下的「保六」目標。由此可見,縱使第三季GDP「破五」,內地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而在中央支持經濟由「重量」向「重質」轉型的大背景下,未來內地經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亦會隨之增強。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