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香港航天領工業再騰飛

首枚港產衞星不久將於香港航天科技的香港衞星製造中心誕生。 首枚港產衞星不久將於香港航天科技的香港衞星製造中心誕生。
首枚港產衞星不久將於香港航天科技的香港衞星製造中心誕生。
首顆衞星最快明年7月面世 冀擴至年產1500顆
正密鑼緊鼓發展衞星的香港航天科技(01725)上周向央企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採購設備,象徵集團的衞星製造業務「由零到一百」,首顆「香港製造」的衞星預期最快明年7月誕生,期望之後5年內將年產能擴至1,500顆。公司更期望,日後衞星製造業務上軌道後,讓世間見識香港所蘊藏的精密製造業潛力,推動香港工業再度騰飛。
據香港航天介紹,上周向長城工業採購的真空熱測試系統、震動測試系統、磁性測試系統等一批設備,正式投產後一年衞星產能為60顆,之後在此基礎上繼續投資擴大產能、增進工藝、吸引人才,期望5年內即2027年或之前,將年產能提高至1,500顆,同時正籌備在歐洲和以色列的潛在併購。
產品應用廣但不涉軍事
據了解,該公司的衞星製造業務瞄準低軌衞星,可以是代客生產,也可以是客戶採用公司的技術方案,應用廣泛,但總之不是軍用。
低軌衞星特性包括應用迭代較快、成本較便宜等,但使用壽命較短,大概只有3年左右。換言之,客戶不時需要替換電池耗盡的舊衞星,或發射性能更先進的新衞星去提升業務,「就像你3年前買的手機,現在恐怕未必滿足到你的日常需要」,因此衞星未來將會是一種快速消費品。
打從前蘇聯1957年搶先成功發射首顆人造衞星震驚美國人開始,迄今全球累計已發射約1.1萬顆衞星。不過,香港航天指出,未來全球每年需生產4萬多顆低軌衞星;以現時一顆衞星平均毛利約1,000萬元計算,若他朝年產量提高到1,500顆,單是製造衞星,公司每年可望賺150億元。
川流不息的市場需求,意味公司不用倚靠前身為恒達科技的原有業務支撐衞星製造。亦因此,除非本港發生地震,擴產目標不難實現,關鍵在於跟港府協調覓地建廠,但位置偏僻些也可,而且旗下香港衞星製造中心進駐香港科技園在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前,經歷半年左右審批才成事說明,公司的發展計劃和技術得到港府認可。
港發展精密製造優勢多
不過,本港製造業早就式微,2015至2019年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僅約1%,2019年製造業的GDP僅293.66億元,連住宿及膳食服務也不如,為何選擇在香港製造衞星?就此,香港航天直言,很多人尚不明白香港發展精密製造得天獨厚的多重優勢。
首先從日常營運角度出發,一顆衞星要用上來自全球各地過萬種零部件,本港是少數不對進口部件徵收關稅的獨立關稅區,連生產和銷售環節都沒有徵稅,因此香港製造的衞星一大先天優勢,就是比起歐美、日本,甚至內地,成本首先低了起碼四成。若果還兼備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應該只有香港莫屬。
其次是一顆衞星的體積可能只與一盒紙巾相若,零部件空運就可,而電子通關又僅需半小時,匯款又遠較內地便捷,一天內就能從世界各地入手眾多部件。加上本港一年的工作時間比歐美長,文化上亦相對不太抗拒加班,本港製造的衞星可以更快發貨迎合市場需要。對一家企業來說,可在同樣的設備折舊開支下有更大產出,成本效益更高。
另外,太空衞星作為精密製造,不是光靠鬥便宜的一般工業品,要不斷吸納入才。香港航天表示,撇開「大學畢業生來我們上班月薪4萬至5萬元起步,像修車師傅般技術愈高工資愈高」一點不說,「你看香港的餐廳侍應多數都會說幾句英語,這樣對外地人友善的國際化環境,不愁吸納海外人才。」
各行業在香港GDP佔比各行業在香港GDP佔比
各行業在香港GDP佔比
1957至2020年每年衞星發射量1957至2020年每年衞星發射量
1957至2020年每年衞星發射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