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滯脹來臨仍言之尚早

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有望紓緩。 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有望紓緩。
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有望紓緩。
投資者最害怕的經濟情況,一定是最近開始多了人談論的停滯性通脹,簡稱「滯脹」。根據搜尋網站數據,在10月第二周,「滯脹」這個詞語的搜索量比過去5年平均高出4倍。
滯脹代表高失業率、高通脹和低增長。假如各國央行以減息來應對高失業率和低增長,便有機會把原本已經高的通脹推得更高;但如央行目標是要控制通脹,加息便會把失業率拉得更高。基本上,滯脹令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左右做人難。
滯脹對投資者來說也不是好事,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滯脹剛出現時,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為18倍,但在70年代尾卻跌到只有7倍多。由此可見,滯脹對股市估值有嚴重影響。
央行及政府有空間遏止
投資者如要了解目前環球經濟會否跌入滯脹陷阱,也許值得回顧一下70年代美國滯脹的成因。所謂鑑古知今,希望投資者能從中找到一些端倪。
美國滯脹雖然發生在70年代,但其實在60年代中已經開始醞釀。當時美國總統詹森推行了進取的財政政策,包括減稅和增加政府開支來推動其「大社會」計劃;加上越戰的龐大軍費開支也刺激了美國經濟。時任聯儲局主席馬丁原本應加息來冷卻經濟,但卻一廂情願地希望詹森總統會用加稅來減少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刺激,結果影響了加息的力度和時間。
詹森總統的政策帶來了通脹,但尼克遜總統卻將通脹變成滯脹。在1971年8月至1973年1月中,尼克遜總統為了連任,決定用行政手段實施價格管制,希望藉此減少通脹壓力,增加競選勝算。然而,價格管控做法卻對壓抑通脹完全無效,反而令通脹壓力加劇,因嚴控價格使供應商缺少誘因來增加供應。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在1973年10月,以色列和周邊中東國家發生戰爭,中東國家禁運石油,導致油價大幅飆升,結果令西方國家經濟萎縮,通脹升高,滯脹正式出現。
最近能源價格飆升,這又是否滯脹的先兆?暫時看來,現在情況仍然比較像60年代下旬多過於70年代,滯脹會否出現仍是未知之數。70年代滯脹的原因,部分可以歸納為政府政策失誤,但現在各地央行和政府仍然有空間和時間來防止滯脹出現。
首先,大部分民眾對聯儲局穩定通脹在2%水平的目標仍然有信心。但當然,假如通脹在未來兩年保持在4%水平,而聯儲局卻甚麼都不做的話,投資者到時便需要擔心市場是否仍會視2%通脹為一個合理目標。
供應鏈復常可紓緩通脹
再者,現今通脹情況部分原因為疫症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以及政府極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導致需求大增。當大部分刺激政策漸漸完結,加上疫苗接種穩定增加,供應鏈問題望能在未來一年內能解決,讓供求恢復平衡。
第三,現在遇到的能源短缺問題,部分是天氣導致,例如印尼、印度和中國產煤區大雨和歐洲北海今年風力比平時弱。天氣變化有偶然性,只要恢復正常水平,供應便能增加。
最後,若沒有價格管制,高價格會吸引新投資和壓抑需求,只要新投資產能在未來日子進入市場,供應增加自會減低通脹壓力。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觀點並非投資建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