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金融角色轉變 保命得靠兩地通
新一份《施政報告》昨出爐,於金融領域列出要在5大範疇上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其實,在中美博弈下,香港處境敏感,金融業難再如昔日般於國際領域上左右逢源,得靠主動加強與內地互聯互通來作為「大水泡」保命。況且,這屆政府任期僅餘數月,任憑這份《施政報告》的金融「宏圖」描繪得多好,政策延續性不無疑問,還是得靠內地金融政策主導才有望真正配合國策大棋局,實現產業升級,保香港經濟命脈!
曾幾何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如磐石,被海外傳媒形容為與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齊名的「紐倫港」。可回歸以來,歷屆港府班子無甚作為,只管坐食老本,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令原有優勢漸失,加上在創新方面步伐明顯落後,國際競爭力倒退,所謂的「紐倫港」早已成為黃粱一夢,如今更要面對來自新加坡和東京等亞太區城市,以及內地城市崛起的挑戰,再不發憤圖強,就等着被邊緣化。
事實上,金融離不開經濟,經濟離不開世界大局。這些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讓做了逾半世紀世界霸主的美國感受到威脅,並發動中美貿易、科技與金融戰,反全球化已不可逆轉。就在中美金融戰範疇,香港受牽連幾可肯定是逃不掉的。美國要在金融上截斷中企融資渠道,香港作為中國內地唯一境外國際金融中心,自然就擔當着國家戰略的角色,意味繼續沉醉於昔日全球化下的國際都會模式發展已不切實際。
是次《施政報告》提出要在5個方面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說白了,都是配合內地資金與企業需要,由內地當局主導下的金融工作領域,令報告不見得有甚麼「先見之明」。為了防範美國制裁風險,把握時間加大與內地的金融聯繫,拓展具潛力而又自主可控的地區金融市場,已成為香港金融業的「保命符」。
當然,服務大灣區人口固然是一大商機,惟能否吸引更多國際資金落戶香港,就得視乎中國資產的吸引力。目前內地經濟在疫情未散和缺電危機下,正面臨增長放緩的風險,加上中美關係未明,外商對華投資態度轉趨審慎是可以理解的。惟這些短期不明朗因素終有一天成為過去,而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建設卻須時間布局和落實。香港得因應新角色,設法配合國策發展,強化競爭力。否則長遠而言,面對人口老化、社會福利包袱沉重、政府財政失衡,以及地區競爭白熱化等內外夾擊,樣樣要命!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