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宏觀分析:投資者追求高回報屬危險信號?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香港投資者即使在疫情持續肆虐的情況下,仍然對未來股市回報相當樂觀。樂觀情緒能否為投資者帶來更佳回報?現時香港投資者對未來每年平均投資回報的預期為11%以上,投資情緒較過去5年任何時候都更為樂觀。他們作出進一步投資的可能性有所增加,而且審視投資的次數亦將更為頻繁。然而,他們預期未來將獲得更高回報的這一點最令人關注。
波動市無礙樂觀取態
上述發現是2021年環球投資者研究的一部分,該項年度研究就環球各地逾23,000名投資者(包括500名香港投資者)的觀點進行評估,並為市場趨勢提供參考。這項最新預測反映香港投資者對現時至2026年期間每年投資回報的預期,結果顯示受訪者的樂觀程度為自2016年首次調查以來最高。
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種樂觀情緒是在環球經濟仍從疫情衝擊中復甦,而且前景極不明朗的情況下出現。從本系列研究以往的結果顯示,香港投資者的年度回報預期,從2017年的9%升至今年的11.4%,相當於4年內上升了超過25%。但事實上,在這段期間,環球股市的實際表現極為波動,2019年時的升幅最高,達28%,而2018年則錄得8%的最大跌幅。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影響,這種大幅波動更濃縮至在短短一年內上演。
雖然受訪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預期每年都在上升,但在過去12個月,經濟分析師對大部分已發展市場的回報預測均呈下跌趨勢。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呢?投資行為分析專家Stuart Podmore認為,投資者因近期事件和市場走勢作出以感性主導的舉動是其中一個原因。他認為疫情肆虐引發焦慮情緒,繼而動搖投資者對長線投資的態度,而投資者認為需要更頻繁地關注持倉表現便是這種現象的表徵。
他表示:「疫情、封城措施及所有相關的干擾,可能已對投資者處理風險的能力造成影響。這或會導致投資者抱持較不切實際的回報預期。」
今年的研究發現中有一點相當有趣,認為自己具備「專家」或「進階」級別金融知識的投資者,對未來回報的預期最高。多達24%的「專家」投資者,預期未來5年可實現高於25%的年均總回報。金融知識豐富的「進階」投資者亦雄心勃勃,當中有17%希望每年獲得20%或更高的投資回報。
「專家」效應恐誤導判斷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認為自己擁有「專家/進階」級別金融知識的投資者比例亦有所增長,與Stuart Podmore的理論不謀而合。
他表示:「近幾年市場持續波動,但整體回報極為強勁。因為投資組合價值節節上升,人們便會誤以為自己的所有決定都是正確,但這種想法往往是錯誤的。他們會開始認為投資報捷是因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他們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致,繼而讓投資者對自己的知識更有信心,並相信可在未來取得勝過別人的投資回報。」
這有甚麼潛在危機?若發生認知錯誤(如「事後孔明」)的情況,香港投資者有可能會忽略一些本是投資宗旨的長遠目標和計劃,而當情況出現轉變,結果向着較壞的方向發展時,投資者則有可能作出非理性的行為。從過去18個月的情況已明白到,要為未來作出預測一點都不簡單。對於投資者而言,建基於長遠目標的審慎投資方法或會更為有利,故需要對投資回報預期保持謹慎。
施羅德投資管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