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博弈成夾心 獅王難逃選邊站

香港股民愛股、有「獅王」之稱的滙豐控股,一如預期宣告重新派發中期息,一眾食息族總算守得雲開。事實上,這家發迹於香港的金融巨企,今年上半年列帳基準稅前利潤已回復至疫情爆發前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算是從疫後站穩住腳。不過,由於其國際資本的背景、扎根香港且致力發展內地市場的策略,頓成為中美金融博弈下的「夾心人」,增長前景脫不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派息率又比不上內銀股,要重拾「昔日光輝及市場尊崇」,談何容易?
過去人稱「大笨象」的滙控,憑着「環球金融,地方智慧」,拓展全球化金融業務,成為長線基金和投資者收息的不二之選。可是近10年歐美經濟不濟,歐洲奉行負利率、美國無限量寬,冇啖好食的滙控只有改變策略,退出法國及美國的零售銀行業,並重點拓展較具前景的亞洲市場,尤其是大中華市場。在疫前,滙控的確成功以亞洲業務「單天保至尊」,撐住整個集團的收益增長。
可是自中美開打貿易戰後情況有變,先是滙控捲入華為事件,要在中美政府之間周旋。禍不單行,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的香港市場,2019年中起出現極端社會動盪,去年又爆發全球世紀疫情,至今瘟疫尚未消散,業績增長受影響之餘,派息政策更一度受註冊地英國的金融監管掣肘,以致要停發股息,「氣炸」一眾香港股東,拖累股價一度跌穿「世紀供股價」,昔日股王給一眾新興科技股比下去。
觀乎其最新公布的中期業績,上半年在內地的稅前利潤,按年錄得溫和升幅,跟香港區按年倒退接近三成南轅北轍,因此集團正把多名環球業務行政總裁調往亞洲,並在全球縮減人手的同時依然在內地增兵,可見對內地市場的重視。
問題是,從近期中概股的遭遇可以見到,在中美金融戰之下,金融產業已變成對地緣政治風險「高度敏感」的行業。沒有符合尊重中國遊戲規則的條件,國際金融機構在華發展,首要自問的不是想「賺多少」,而是「輸唔輸得起」,皆因中美一個制裁消息,市場規則可以一夜變天,絕非天方夜譚。故滙控的「重返亞洲」策略不見動聽,未能激起投資者的熱情,股價持續浮沉,是可以預計到的發展。
從另一角度看,即使作為收息股,滙控重新派發中期息,股息率仍給內銀股比下去。在投資者的角度,如果透過投資滙控分享內地市場機遇,為何不直接投資有國家資本背景、被視為更可靠、地緣政治風險更可控,而股息率又更為吸引,而且能坐享人民幣升值機遇的內銀股?
地有地運、人有人運,股也有股運。滙控最輝煌日子已過去,在中美爭霸,全球趨向分裂下,滙控既要在決策上保持外國資本和監管的話語權,又要做大內地市場,這種左右逢源的日子只怕一去難再返,取而代之是左右為難,終有一天要被迫選邊站。務實地因應世界大局,着手檢討和重組股權及業務架構,始有望為這家百年老店浴火重生提供出路。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