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小心扮環保真掠水
全球央行巨量放水,除了掀起新股熱潮外,近年亦新興具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環境、社會與管治(ESG)金融產品。有機構估計,ESG資產規模將由2016年的22.8萬億美元,倍增至2025年的逾53萬億美元(逾413萬億港元),相等於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三分之一,勢必成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名字。其聲勢浩大,連香港證監會早前也要為ESG基金披露發表新指引,以免出現「漂綠」(Greenwashing),即「扮環保,真掠水」。
ESG產品盛行,主因氣候劇變,如車企須由燃油車過渡至電動車;燃煤發電廠須轉型新能源供電。美國軟件公司Workiva早前訪問了4,600名獨立投資者,雖然70%認同企業有責任證明他們符合ESG要求,可是多達90%受訪者稱,不相信企業的ESG聲明。
新機制減「漂綠」 機會
GC Business Growth Hub資源效益主管Kevin Lambert坦言,「漂綠」確實存在且普遍,如大多數化石能源公司揚言正逐步走向清潔能源,但實質清潔能源相關業務佔比很小。
上述種種問題源自市場缺乏客觀、統一的ESG披露機制,故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發表ESG基金披新指引時曾指,新指引旨在提高可持續性的相關披露透明度、可比較度和一致度,將有助投資者選取合適的ESG基金及減少「漂綠」機會。
內地發展潛力巨大
安盛投資管理亦指,若沒有衡量ESG風險的客觀標準,最終市場資金將流向最好或最有趣公司。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早前也提及,內地發展本土ESG信用評級機構相當重要,尤其是全球流入ESG基金的投資規模,約九成流向歐美,意味着內地發展潛力巨大。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