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大行觀點:疫後部署 緊跟變革趨勢

中國已制訂政策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已制訂政策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已制訂政策應對氣候變化。
在經歷大規模的封城措施過後,環球經濟雖逐步復甦,但各地區的進展仍然參差不齊。美國及英國的進度似乎較為領先,而中國的復甦步伐亦維持穩健;歐元區的復甦則受疫苗接種計劃開展進度不一影響而較為緩慢。
不過,從整體形勢來看,發達國家仍然跑贏新興市場,當中印度及巴西等經濟體還在奮力控制疫情。疫情亦揭露了經濟體系中存在失衡的隱患。這種情況在收入及財富指標方面很可能已變得更為嚴重。
從較正面的角度來看,科技普及加快應能夠為各經濟體系的適應能力提供支持,生產力亦因此有望迎來更強勁的增長。儘管人口結構帶來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惟已上調中期預測。
相當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普及,將讓失業勞動人口數目增加,因此很可能會讓決策者解決失衡問題時變得更加困難。雖然民粹主義未有在疫情期間成為更明顯的事實,但卻似乎會捲土重來。參考以往的歷史,疫情結束後的社會動盪通常都會加劇,並造就更多民粹主義政策。
氣候變 加速能源轉型
隨着環境問題受到更多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亦有所增強。雖然大部分人的焦點都落在拜登政府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及增加相關基建開支的決定之上,但亦可觀察到中國已設定「碳中和」目標。縱使能源轉型能夠帶來龐大機遇,已發展市場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失衡問題亦有可能因此加劇。
政府的財政狀況在疫情期間顯著惡化,並引發債務可持續性方面的問題。考慮到未來醫療保健及氣候變化方面的額外支出需求,政府仍可能面臨財政壓力,增加稅收似乎已是無可避免。
由於貨幣政策趨向以財政考慮因素為主導,金融壓抑的狀況很可能持續。雖然經濟增長前景有所改善,但利率仍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低企。與此同時,通脹升溫的風險亦隨之增加。儘管估計近期通脹回升只是暫時現象,但在周期性壓力累積情況下,貨幣政策將需要在2022年內收緊。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作出悲觀預測並不困難。例如,持續的失衡問題將會助長民粹主義政府,繼而削弱央行的獨立性,導致通脹失控。然而,現時仍有一些強大的因素指向另一種情景。科技通常會導致產品及就業市場的競爭加劇,從而壓低價格。此外,各國央行的共識仍傾向維持低通脹,而各國央行政策轉向應是意識到結構性因素導致通脹持續過低所致。
在此環境下,投資者要應對這些變革趨勢,並在環球經濟中發掘眾多增長機遇並不是容易的事;但比較肯定的是,各國政府對推動這些趨勢將發揮更大作用。
施羅德投資管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