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利率改革須對症下藥

內地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市場能持續發展的關鍵。 內地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市場能持續發展的關鍵。
內地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市場能持續發展的關鍵。
上星期,第6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運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推動降低實際利率水平;之後,人行正式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然後,人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首次發布新的LPR。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機制,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控制商業銀行利潤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金融市場的利率化改革,但存貸款利率到近幾年才開放。有些部門一直說有多少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但樓市泡沫愈吹愈大,而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沒有多少緩解。
中國金融市場是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這樣的銀行體系把社會及實體經濟資源都佔去。一七年3,500家A股公司總利潤3.3萬億元,但26家銀行佔1.39萬億元,銀行賺錢能力是其他上市公司的100倍。政府採不同方式向銀行體系注入大量實質性及政策性資源,商業銀行的高利潤是壓榨實體性企業利潤的結果。
以往內地嚴重管制下的存貸款利率體系,那時政府保證銀行體系利益,用管制方式把存貸款利差控制在3.3至3.6%水平,商業銀行可輕易獲高利潤。即使是現在的LPR體系下,目前通過搜集18家報價行的總資產規模和貸款規模分別達138.41萬億元和75.61萬億元;貸款佔總資產的比例平均為52.12%、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分別平均為4.76%和1.77%,存貸利差平均為2.99%。目前全球各國商業銀行利差在約1%,但中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在3%,其輕易獲高利潤,這樣的利率市場化機制更多在為內地商業銀行服務。若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把商業銀行利潤水平壓低,實體經濟如何獲得好的融資條件?
還有,目前我們一直在學歐美各國,要把金融市場融資成本降得最低水平。在歐美發達金融市場,若各國央行把利率調整到極低水平,即意味該國經濟出現問題,不僅商業銀行沒有意願貸款給企業,企業也是沒有意願到銀行貸款。歐美央行幣策愈寬鬆,商業銀行資金愈難貸出。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的融資飢渴症從來沒有好過。目前不僅各類企業千方百計地要到商業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及個人都加入。商業銀行不降低利率,申請人都不易獲貸款。若政府要求商業銀行降低利率,更是把融資飢渴症推到極致。
宜化解融資飢渴症
由於這些貸款不一定會到實體經濟的企業手上,這也就是為何近幾年來個人貸款快速增長的原因所在。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是如何降低商業銀行利率,而是如何化解融資飢渴症,讓資金進入實體企業。
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市場能持續發展的關鍵,但須切中要害與實質,才能真正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否則想達到效果是不容易。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
作者:易憲容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