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季結埋單盡露經濟疲態

每到季尾又是埋單計數的時候,雖然近日港股氣氛惡劣,但恒指在今年首季仍有約百分之十一的升幅,國指則升百分之七,與氣勢尚算不俗的美股相比,毫不遜色,因為標普五百指數也是升了約一成,而道指亦有近百分之七進帳。港股首季的表現豈不是已經有交代?如果這樣便收貨,將犯上一個嚴重錯誤,忽略了股市背後經濟疲態畢露的事實。
有意義的比較應是看季尾與季內高位的差距。從這個角度看,港股實在醜樣,恒指及國指均在二月底升至季內高位,之後便急轉直下。到昨天為止,恒指從高位下跌半成,國指跌幅更達一成,比死氣沉沉的內地滬綜指還要差。反觀美股仍然距離季內高位不遠,標指及道指只跌了約百分之一。南轅北轍的表現怎會沒有原因呢!
回顧季初,環球股市新一輪升浪的起步時間相差不遠,上升原因亦大同小異。美國經濟數據較預期好之餘,聯儲局反而延長維持超低息的時限;在歐洲,央行兩次放水共萬億歐元之後,銀行體系崩潰危機暫獲紓緩,這些因素均利好歐美及港股。可是踏入三月份的傳統業績期,港股便開始走樣並出現轉捩點,不但跌得比其他市場勁,更頻頻爆發基金洗倉潮。
業務屬跨國性的大藍籌,派發成績表普遍符合預期,相信是受惠歐美經濟終於穩定下來。相對而言,業績大走樣的多集中在內地國企及民企,一些屬於基金鍾愛的民企股更加捲入核數風暴。市場的直觀反應多會把民企走樣,視為企業管治問題,容易以偏概全。其實無論是國企或民企,業績走樣及帳目問題,都有相近的宏觀經濟背景,就是去年下半年經濟逆轉,最後來個問題總爆發。
很多被洗倉的國企及民企股,從業績報告可見,普遍面對產品降價、存貨過多、資金緊張等問題,相信是去年經濟稍好時過度擴張種下的惡果,到公布業績時便無所遁形,個別情況甚至比市場預期更差,嚇人一跳。事實上,就連盈利屢創新高、被形容為「暴利」的內銀,業績亦可見端倪,存貸業務賺大錢而資本率卻不足,末季不良貸款上升等,都印證了各行各業均有盲目借錢擴張,當經濟減速便出問題。
中資股佔去港股半壁江山,港股是內地經濟的溫度計,今年以來內地出口放緩、大型國企盈利倒退、製造業再度轉差,基金在季結前大清倉,顯然是想鎖定僅有的利潤,做靚盤數。至於套現得來的資金何時再出擊,便要看內地經濟會否好轉,美國經濟起色是否曇花一現,歐洲債務危機是否僅屬暫時平靜,可見新一季股市變數多多,依然好難玩。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