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節氣小滿養生注意 清心瀉火防濕邪

以赤小豆來煲湯有清熱利濕之效。 以赤小豆來煲湯有清熱利濕之效。
以赤小豆來煲湯有清熱利濕之效。
明天(5月20日)迎來夏季第二個節氣小滿,此時氣溫明顯升高,雨水相對增多,氣候悶熱潮濕,濕熱之邪較重,使人易感煩躁、情緒波動大,更有機會引致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情況發生!請來朱氏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朱穎詩教路,既介紹祛濕利水食物,再指導養心方法,讓大家身心都有所準備。
助脾運化 增強功能
小滿期間的潮濕環境令濕邪容易入侵人體,出現胃口不佳、身體困重、容易疲倦、頭脹、頭暈、大便溏稀不成形等「濕重」症狀。朱醫師謂小滿時節飲食調理以清熱利濕、助脾運化為基本原則,並要遵循夏季飲食宜清爽清淡的大方向,她說:「可多吃祛濕利水的食物如扁豆、赤小豆、薏米、冬瓜、絲瓜等。」她特別提醒潮濕天氣會加重痰濕體質人士的體內濕重症狀,可多服用健脾祛濕的食物,如淮山、薏米、芡實、茯苓、蓮子等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調養情志 晨操午休
《黃帝內經》中有言:「暑氣通於心」,因此有「夏養心」的說法。小滿時節特別要注意調養情志,朱醫師建議不妨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放鬆心情,或進行下棋、書法、釣魚等靜態嗜好陶冶情操。清晨也可以散步、慢跑稍作鍛煉,但要避免大汗淋漓,耗氣傷津。若條件允許,可在午時(11:00am~1:00pm)午休15至30分鐘收養心之效。另外根據五行學說,苦味能「入心經而洩心火,心火去而神自安」,因此小滿時節宜進食小量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芥蘭等,達致清心火的作用。
按摩穴位 紓緩症狀
若出現「濕重」症狀,朱醫師指可多按揉健脾祛濕的中脘穴和豐隆穴。中脘穴位於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4吋,以雙指按壓3至5分鐘即可,能增強胃的蠕動,改善調節胃機能。豐隆穴則在腿外側,外足踝尖上8吋,腓骨前緣外二橫指處,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不俗的除濕祛痰效果。另可多按在虎口處、第一及二掌骨之間的合谷穴,和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的曲池穴,前者能清熱除濕、強健身體;後者則能促進消化和清熱瀉火,但孕婦則避免按此穴。
撰文:何雨晴
部分圖片:互聯網
小滿宜多吃祛濕利水的食物,如扁豆、薏米、冬瓜等。小滿宜多吃祛濕利水的食物,如扁豆、薏米、冬瓜等。
小滿宜多吃祛濕利水的食物,如扁豆、薏米、冬瓜等。
註冊中醫師朱穎詩註冊中醫師朱穎詩
註冊中醫師朱穎詩
苦菜、苦瓜、芥蘭等有清心火作用,但大便溏瀉、脾胃差的體質虛寒人士應少食。苦菜、苦瓜、芥蘭等有清心火作用,但大便溏瀉、脾胃差的體質虛寒人士應少食。
苦菜、苦瓜、芥蘭等有清心火作用,但大便溏瀉、脾胃差的體質虛寒人士應少食。
點按曲池穴能促進消化和清熱瀉火,但孕婦應避免按摩此穴。點按曲池穴能促進消化和清熱瀉火,但孕婦應避免按摩此穴。
點按曲池穴能促進消化和清熱瀉火,但孕婦應避免按摩此穴。
痰濕體質人士可多服用淮山、芡實、茯苓、蓮子等健脾祛濕的食材。痰濕體質人士可多服用淮山、芡實、茯苓、蓮子等健脾祛濕的食材。
痰濕體質人士可多服用淮山、芡實、茯苓、蓮子等健脾祛濕的食材。
建議午時小睡15至30分鐘,因此時段與心臟相應,有養心之效。建議午時小睡15至30分鐘,因此時段與心臟相應,有養心之效。
建議午時小睡15至30分鐘,因此時段與心臟相應,有養心之效。
以雙指按壓中脘穴3至5分鐘,能增強胃的蠕動,改善調節胃機能。以雙指按壓中脘穴3至5分鐘,能增強胃的蠕動,改善調節胃機能。
以雙指按壓中脘穴3至5分鐘,能增強胃的蠕動,改善調節胃機能。
夏日炎熱,辛辣及油煎熏烤之品會助內熱生火,容易出現口舌糜爛等症狀。夏日炎熱,辛辣及油煎熏烤之品會助內熱生火,容易出現口舌糜爛等症狀。
夏日炎熱,辛辣及油煎熏烤之品會助內熱生火,容易出現口舌糜爛等症狀。
平心靜氣方為養心上策,可進行下棋、書法、釣魚等靜態活動陶冶情操。平心靜氣方為養心上策,可進行下棋、書法、釣魚等靜態活動陶冶情操。
平心靜氣方為養心上策,可進行下棋、書法、釣魚等靜態活動陶冶情操。
合谷穴在虎口處,可以清熱除濕、強健身體。合谷穴在虎口處,可以清熱除濕、強健身體。
合谷穴在虎口處,可以清熱除濕、強健身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