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竭盡心力! 香港啡農唔易做

既是IT人又是啡農的Mike,兩年前以O-FARM咖啡為基礎,專注研究咖啡處理法,希望發展出香港咖啡的「個性」,推廣From Seed to Cup咖啡文化。 既是IT人又是啡農的Mike,兩年前以O-FARM咖啡為基礎,專注研究咖啡處理法,希望發展出香港咖啡的「個性」,推廣From Seed to Cup咖啡文化。
既是IT人又是啡農的Mike,兩年前以O-FARM咖啡為基礎,專注研究咖啡處理法,希望發展出香港咖啡的「個性」,推廣From Seed to Cup咖啡文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一杯咖啡只是一杯飲品,有提神或打卡作用;但對於電子工程師Mike來說,每杯咖啡都是心機和努力的成果,由種咖啡豆到採收及後期處理,每個步驟都會影響咖啡的味道。兩年多前,Mike變身啡農,種植香港咖啡豆,為的是推廣「From Seed to Cup」概念,將港產咖啡的不同可能性帶到大家眼前。
踩過界種咖啡豆
42歲的Mike本身從事IT行業,因有感理念與公司不同,在2019年毅然辭工,到農場主人葉子盛的O-FARM種瓜種菜,更接手打理場內的咖啡樹。首年的收成僅有3kg,第2年也只是略有增長,連他自己都明白種咖啡豆的利潤低,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賣豆,反而成立了啡農,以O-FARM咖啡為基礎,專注研究咖啡處理法,希望藉此發展出香港咖啡的「個性」,推廣「From Seed to Cup」咖啡文化。除了種豆,Mike也發現了咖啡果皮和葉的另類價值:「之前將咖啡豆轉送給一些懂得製茶、調酒和做創意料理的朋友,結果他們將咖啡豆混合咖啡皮來調酒、泡茶和以茶入饌,效果喜出望外。現在好期待他們下一個『實驗』──用咖啡葉煙熏食物,希望透過多方面嘗試,再發掘更多港產咖啡的可能性。」
IT技術帶到農田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尋找適合種植咖啡豆的地方並不易,Mike坦言多得O-FARM和「復耕者聯盟」的成員幫助,才有地方種植咖啡豆。為了種出好豆,他善用自己在IT領域的知識和技術,設計一部簡稱IoT的太陽能物聯網數據收集器,它內置了微型電腦和SIM卡等,能記錄種植環境每一刻的溫度和濕度變化,並即時傳送至雲端儲存,讓他遙距收集即時數據,再作進一步分析。
現時園內的Caturra咖啡樹都種植於河邊林蔭下,旁邊的蕉樹和「落葉樹」可帶來天然遮蔭和降溫作用,令種出來的咖啡豆不會因過度暴曬而味道偏酸,它們的落葉又可成為咖啡樹的養分,因此一年當中只需要落1至2次有機天然肥料。Mike表示園內咖啡樹目前的生長情況不俗:「雖有野豬出沒,但牠們不吃咖啡豆,唯一擔心的是牠們亂走會踩死初生的樹苗。目前種咖啡豆是實驗性質大於生產,會着眼於咖啡採收後的處理(即發酵方法),希望從中找到港產Caturra咖啡的獨特性。」
不斷實驗與嘗試
參觀Mike的咖啡園時,正值5月開花期,所以他較為清閒,只需間中修剪枝葉和除草,直至採收期來臨(每年9月至翌年1、2月),才需要每星期去1次咖啡園採收和進行不同發酵。「當咖啡果由青轉紅便可以採收,去年我們便採收了40次之多。」當採收工序完成後,就會按每星期的生產批次,進行不同發酵實驗。Mike指出除了大家熟悉的日曬及水洗法外,他也會用紫蘇葉、芫荽、啤酒、梅酒、普通食鹽或海鹽等進行不同的「厭氧發酵」。不說不知,原來經紫蘇葉發酵的咖啡豆,都不帶紫蘇味,但咖啡味道卻更佳。至於發酵時間需要多久?Mike說:「可以由短短幾天(水洗豆)到1個月或1年不等,也曾試過極端方法將咖啡豆放入冰格,結果凍壞了,炒唔到豆。」
除了不斷實驗與嘗試,Mike也經常與專業人士交流。早前便向同是「復耕者聯盟」成員,又是「鄉騲習作」主理人的Rebecca取經:「傾傾吓發覺大家都是透過厭氧發酵去製造有益乳酸菌,所以索性交換了各自的『厭氧水』來進行發酵,且看看最終出來的效果會否不同。」
價值啡中尋
對Mike而言,咖啡豆的價值不止於賣豆,還有其他作為多,例如:透過舉辦杯測(Cupping) 活動或Seed to Cup工作坊,認識更多炒豆師及咖啡師等業內人士,從而建立港產咖啡產業鏈,將咖啡推廣給更多人認識。
他口中的杯測,其實是一個讓業內人士兼參與者飲到咖啡最真、最原始味道的活動。Mike指:「每次都會試不同發酵法生產的咖啡豆,在統一烘焙師、研磨度、沖水溫度和時間的情況下進行,因為同一Profile要好穩定先做到比較,目的好純粹,就是試出咖啡本身的味道。不止有專業圖表比對炒豆的深淺程度,還有一個風味輪讓你品嘗時逐格比對,連評分紙都分得好仔細和有結構,全部都非常科學化和專業。」
至於Seed to Cup工作坊則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咖啡愛好者參加的活動,他指出:「參加者可看到如何栽種、採收咖啡豆,並體驗如何親手處理、烘焙、沖煮及評分。能夠全程親身參與,莫說本地少有,就連外國也不常見,十分難得,所以我們都想每年舉辦1~2次。」
興趣變專業
隨着精品咖啡在港興起,愈來愈多人對咖啡行業產生興趣。其實除了當啡農,也可以學炒豆、沖啡或杯測評鑑等,話唔定有朝一日可以進化為咖啡烘焙師、咖啡師或咖啡評鑑師等,將興趣變成職業。
咖啡烘焙師:即炒豆師,因每一種咖啡豆在不同烘焙程度,其所呈現的風味都不盡相同,咖啡烘焙師的工作就是要專業地炒出咖啡豆最突出的味道。
咖啡師:即咖啡調配師,既要懂得如何選擇優質咖啡和分辯不同產地的咖啡豆,亦要懂得不同的咖啡沖調技巧,甚至混合多種咖啡豆,調配出不同風味的咖啡。
咖啡品質鑑定師:評鑑精品咖啡的專家,透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品評精品咖啡的品質及風味,最常見的為「杯測」 ,即不經過任何沖煮技巧呈現咖啡豆的原始風味,故又有杯測師之稱。
撰文:林登麗
攝影:方偉堅(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當天,Mike邀請了一位熟悉茶藝的朋友,用已發酵及去皮的咖啡果實泡茶。採訪當天,Mike邀請了一位熟悉茶藝的朋友,用已發酵及去皮的咖啡果實泡茶。
採訪當天,Mike邀請了一位熟悉茶藝的朋友,用已發酵及去皮的咖啡果實泡茶。
由於未到採收期,所以Mike現在比較清閒,只需間中到咖啡園修剪枝葉、除草以及掃落葉。由於未到採收期,所以Mike現在比較清閒,只需間中到咖啡園修剪枝葉、除草以及掃落葉。
由於未到採收期,所以Mike現在比較清閒,只需間中到咖啡園修剪枝葉、除草以及掃落葉。
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
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
透過杯測,可以試出咖啡最真、最原始的味道。透過杯測,可以試出咖啡最真、最原始的味道。
透過杯測,可以試出咖啡最真、最原始的味道。
Mike設計了一個太陽能物聯網(IoT)數據收集器,去收集種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變化,相關數據可即時傳送至雲端儲存,並可隨時透過智能手機查閱。Mike設計了一個太陽能物聯網(IoT)數據收集器,去收集種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變化,相關數據可即時傳送至雲端儲存,並可隨時透過智能手機查閱。
Mike設計了一個太陽能物聯網(IoT)數據收集器,去收集種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變化,相關數據可即時傳送至雲端儲存,並可隨時透過智能手機查閱。
樹上還有上一產季遲「出世」、未被採收的咖啡果。樹上還有上一產季遲「出世」、未被採收的咖啡果。
樹上還有上一產季遲「出世」、未被採收的咖啡果。
Mike指每年大約9月到翌年1月是採收季,當咖啡樹上果實由青轉紅,便可以採收,去年便採收了40次之多。Mike指每年大約9月到翌年1月是採收季,當咖啡樹上果實由青轉紅,便可以採收,去年便採收了40次之多。
Mike指每年大約9月到翌年1月是採收季,當咖啡樹上果實由青轉紅,便可以採收,去年便採收了40次之多。
Seed to Cup工作坊的參加者不但可以落田採收咖啡果實,還可參與發酵、烘焙,最後直接將親手沖泡的咖啡飲落肚。Seed to Cup工作坊的參加者不但可以落田採收咖啡果實,還可參與發酵、烘焙,最後直接將親手沖泡的咖啡飲落肚。
Seed to Cup工作坊的參加者不但可以落田採收咖啡果實,還可參與發酵、烘焙,最後直接將親手沖泡的咖啡飲落肚。
Mike嘗試用酒進行厭氧發酵「實驗」,圖中的咖啡生豆便是經過梅酒厭氧發酵及曬乾而成,待去殼後會拿去烘焙。Mike嘗試用酒進行厭氧發酵「實驗」,圖中的咖啡生豆便是經過梅酒厭氧發酵及曬乾而成,待去殼後會拿去烘焙。
Mike嘗試用酒進行厭氧發酵「實驗」,圖中的咖啡生豆便是經過梅酒厭氧發酵及曬乾而成,待去殼後會拿去烘焙。
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
採收後的咖啡果實會先經篩選,方法是將豆放入水中,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底,未成熟或有殘缺的果實則浮面,將浮面的篩走即可。
Mike想藉着舉辦From Seed to Cup工作坊,將咖啡推廣給更多人認識。Mike想藉着舉辦From Seed to Cup工作坊,將咖啡推廣給更多人認識。
Mike想藉着舉辦From Seed to Cup工作坊,將咖啡推廣給更多人認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