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疫下壓力大 調適習慣瞓得好

疫情不但嚴重打亂大家的日常生活,更直接影響晚間的睡眠質素,導致很多人出現輾轉難眠的情況。 疫情不但嚴重打亂大家的日常生活,更直接影響晚間的睡眠質素,導致很多人出現輾轉難眠的情況。
疫情不但嚴重打亂大家的日常生活,更直接影響晚間的睡眠質素,導致很多人出現輾轉難眠的情況。
疫情期間,許多生活常態都被改變,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容易產生壓力和焦慮而睡不好。失眠不但影響人的記憶力、情緒、工作和學習狀態,還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方玉輝醫生傳授大家戰勝失眠的小技巧,讓大家自我調理後,盡早有覺好瞓,重拾生活正軌!
成因眾多
失眠成因甚多,其中一個是壞習慣作祟。例如明明有充裕的睡眠時間,卻因為睡前還在想白天發生的事情、狂玩手機、睡前吃到飽滯,無法平靜內心等而難以入眠。此外,也有幾類人如長者、長期服藥的情緒病或哮喘病患者,以及輪班工作的打工仔,都特別容易受失眠困擾。
方醫生更指出疫情肆虐,直接影響了大家的睡眠質素,導致很多人失眠:「疫情令不少人情緒不安,特別是前段時間,疫症爆發令學校停課,小朋友要在家上課,成年人要居家工作,有些人甚至失業。在種種不快情緒籠罩下,睡眠質素自然受影響。」
身心健康易受損
睡眠質素差自然影響個人精神狀態,令人早上精神委靡、無法集中精神,工作自然容易出錯。愈多出錯就愈影響職場表現,也連帶出現更多煩惱,影響身心狀態。方醫生說:「睡眠不足也會促使情緒問題發生,甚至增加與家庭成員吵架的風險,導致家庭氣氛不和諧。而且有些人失眠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傷風、感冒、頭痛或周身骨痛等不適,甚至令慢性疾病變得日漸嚴重。」
改善睡眠重獲健康
上班族一到假日就晚睡睌起,其實無論是否假日都應該作息有序,讓生理時鐘正常運作,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早上保持活躍、消耗精力,到了晚上就自然容易入睡。方醫生指出:「不要過分利用藥物、酒精以及各種補充劑去改善失眠,以免形成倚賴性。夜食的人要注意,睡前3、4小時都不要吃太飽。此外,睡房環境安全舒適都能助眠,所以應隔絕燈光、噪音的干擾。睡前最好甚麽都不做,簡單聽聽輕音樂已足夠。」除以上方法外,方醫生認為經常想一些開心事,凡事向好的一面看也有幫助:「有煩惱就要找人傾訴,透過紓緩精神壓力去改善失眠。」
自然入睡有辦法
究竟每天要睡幾多小時才足夠?方醫生表示每個人都不同,一般人是8小時左右,但年紀愈大,所需的睡眠時間就愈短。他更勸喻大家盡量午夜12時前睡覺,因為太晚睡對身體無益。
想入睡也有多個辦法,例如穿上寬鬆舒適的睡衣、睡前不要有太多雜念,就自然易產生睡意。方醫生表示:「即使睡前仍是滿懷心事,感覺好焦慮,也要同自己講『所有事情等到睡醒再處理』。如果是夫婦的話,就要有默契,作息時間一致,一齊入睡和起床。如因工作問題或其他安排導致睡眠時間不一,也盡量不要打擾對方睡眠。」
日常紓壓妙招
原來簡單改變少少日常習慣,就可以改善失眠問題。方醫生分享:「運動有助紓緩精神壓力,但要注意不要睡前做運動。有人誤以為做到累就會易入眠,其實運動過程中有機會刺激身體,最好養成每天早上做運動的習慣。」
另外,看書雖是好習慣,不過方醫生不鼓勵人睡前閱讀。「當然有些人可以看到累就睡,但有時候書中情節太精彩,反而會過度刺激大腦,讓大腦處於亢奮狀態,令人忘記睡覺時間。」
撰文:羅學芝
方醫生表示睡前玩手機容易導致失眠,<br>大家最好戒掉這個壞習慣。方醫生表示睡前玩手機容易導致失眠,<br>大家最好戒掉這個壞習慣。
方醫生表示睡前玩手機容易導致失眠,
大家最好戒掉這個壞習慣。
相比起睡前運動,早上運動更能消耗精力,幫助改善失眠。相比起睡前運動,早上運動更能消耗精力,幫助改善失眠。
相比起睡前運動,早上運動更能消耗精力,幫助改善失眠。
方醫生認為把睡房布置成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並隔絕燈光、噪音等干擾,會更易放鬆入睡。方醫生認為把睡房布置成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並隔絕燈光、噪音等干擾,會更易放鬆入睡。
方醫生認為把睡房布置成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並隔絕燈光、噪音等干擾,會更易放鬆入睡。
家庭醫生方玉輝表示失眠並不是小問題,如果情況嚴重,就一定要向醫生求助。」家庭醫生方玉輝表示失眠並不是小問題,如果情況嚴重,就一定要向醫生求助。」
家庭醫生方玉輝表示失眠並不是小問題,如果情況嚴重,就一定要向醫生求助。」
長期失眠會令身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傷風、感冒、頭痛或周身骨痛等不適,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長期失眠會令身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傷風、感冒、頭痛或周身骨痛等不適,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
長期失眠會令身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傷風、感冒、頭痛或周身骨痛等不適,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