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戀棧傳統大工業 德國經濟難翻身

過去德國是世界工業生產大國,在化工、機械、特別是汽車工業稱霸全球,而政府以及大企業也一直大力推動科研發展,例如在亞琛市(Aachen)的內燃機研究中心,是傳統汽車業發展的心臟。可惜,德國政府及大企業太戀棧這些成就,完全低估了汽車業的電動化、數碼化發展,如今,連福士汽車也因收益大減而面臨歷史上首次要關閉廠房。
更大的失敗是核能政策。德國曾經擁有全球最大的核能化學及物理科研團隊,但在綠黨強力的反核運動下,特別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連基民盟的時任總理默克爾,也接受電力生產要去核化。
不思進取吃老本
2021年,總理紹爾茨領導的交通燈聯盟執政,更逐步加快去核化,到2023年要關閉本可生產全國15%能源需求的幾座核電廠。當時的理念是透過由俄羅斯輸入大量、長期供應穩定及廉價的天然氣,德國可以快速過渡至100%的綠色能源國家。然而,如今德國的綠能只佔全國50%,其餘的由於俄烏戰爭爆發,油氣要改由其他國家入口,比俄羅斯的油氣貴兩至三倍,使德國工業生產難以承受高成本,民眾則要承受高通脹。
其實,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後,歐元走向貶值,居然使德國出口及盈餘大增,十多年來德國一直享受這厚利,變成不思進取吃老本。然而新冠疫情過後,德國漸漸發現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首先是中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供應鏈,就如在汽車生產業,其中不少零件來自中國,這令德國汽車業開始擔心明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會因為入口美國的德國汽車有不少零件來自中國,會遭額外加徵關稅。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德國非常依賴碩大的中國市場,德國大企業在中國亦有巨額投資,使親德國大企業的紹爾茨不敢與中國脫鈎。這就說明為何德國政府反對歐盟向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一方面害怕中國會報復,另一方面擔心會影響德國汽車及其他大工業在中國的投資和銷售。
德國經濟的負增長及前景黯淡促使交通燈聯盟瓦解,但明年大選可能勝出的基督教聯盟黨及將領導新政府的默茨,同樣是傳統大企業的夥伴,實難以帶領國家走出困局,而德國走不出經濟困局,將會是歐洲的大災難。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