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模型跨界應用 加快診斷早老性癡呆
【本報綜合報道】台灣陽明交通大學周一表示,研究團隊曾開發出一套數學模型,協助鑑定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及英國已故作家莎士比亞作品真偽。它現在可用作大腦磁力共振掃描影像,可了解早老性癡呆症患者與健康民眾的大腦結構差異,有助加速斷症。
大學發布的新聞稿指,早老性癡呆症目前只能透過症狀來診斷,而臨床僅有透過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能早期發現,磁力共振掃描雖可看到大腦外形,但細微的神經元分布解像度仍有不足,若能理解大腦結構變化,可替此類腦科疾病開創一條嶄新途徑。
轉換磁力共振影像成數據
大學醫學系系主任楊智傑開發的一套數學模型,可用作辨識兩個序列之間的關聯性,過去曾用於辨識心跳的時間序列、基因中的核酸序列,甚至文學作品相似度。楊智傑帶領團隊利用該模型,將大腦磁力共振掃描影像從神經元聚集的密度,轉換為可量化的大腦結構數據,科學家能從結構形態上捕捉早老性癡呆症患者大腦與健康大腦的差異,甚至能探究其他腦科疾病,提早偵測治療。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