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歐盟政治分裂 極右極左合流

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並沒有出人意表,選舉前民意已反映歐洲社會對歐盟政策不滿,德法荷比壟斷的歐盟體制已遭眾小國反對。早段時期的新舊歐洲之爭,已隨烏克蘭戰爭轉移為經濟社會民生之爭。今次選舉,執政的中間政權失敗,正證實民意轉向。
近年歐洲政治的變化,是傳統的左右派政治分野開始弱化。左派政治是爭取基層民眾的生活保障,反對通脹,反對貧富懸殊、社會分化。右派政治則以中產和資本階級的利益、企業的利益為尚,左右的分別更涉及思想開放,右派更着重家庭的傳統社會體制。但近二、三十年,歐洲的政治與價值觀念分化更為嚴重,環保的綠黨變成極端化的思想開放,不單止衍生出環保恐怖主義,對一些所謂開放的概念過度執迷,使性別認同、移民政策走上極端。
美國化帶來政經禍患
更令人驚訝的是,政治取向亦轉變為黑白分明的執着、價值政治化。例如德國綠黨的反俄、反華傾向,與傳統左派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的偏向相違背。實際上與傳統政治右派合流,反共表現更堅決、徹底。這樣的轉變可能來自美國鼓吹的價值觀念,未必根自歐洲,而是代表二次大戰後的歐洲美國化。
可是近年影響更大的是,在烏戰前後受到美國的衝擊。一是美國的媒體與政治要全面扭轉歐洲,特別是德國與俄羅斯合作的發展。在歐洲動員所有親美勢力反俄反共。於是,原來定位右派、左派的組織、政黨,包括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環保團體、性別運動團體一下子變作反俄反共先鋒,截取了傳統右派的政治角色。
二是烏克蘭戰爭增加了歐洲負擔,資助戰爭的支出、制裁俄羅斯的成本、戰爭對經濟前景、投資的打擊等作用,歐洲經濟疫後復原已緩慢,戰爭的影響更帶來衰退。制裁俄羅斯帶來的高通脹對社會大眾傷害頗大。但執政的德法政府和歐盟卻堅持美國的戰爭路線,甚且循美國要求與俄中脫鈎。政策倒行逆施,經濟沒法改善。執政跟隨美國反俄好戰,極右與極左卻變成反戰要求經濟發展,為基層效命,也反對綠黨等的移民政策,與執政的中間偏左偏右和綠黨政權對抗。
今次為民請命,反對跟隨美國反俄好戰政策的政黨,極右也好,極左也好,都得到勝利。其中,最特殊的是德國另類選擇黨勝利,重演東德與西德的對壘。
研究院院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