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俄伊不願戰 全球唯美好戰

俄羅斯、中國和伊朗都不願戰爭,都不願意讓戰爭打斷它們的發展進程。它們都不是靠軍工來發展,而是循傳統工業化,用製造業、能源與貿易來改變國家的經濟落後,改善社會民生。而作為帝國主義的受害者,它們都不是依靠向外擴張、向外掠奪來建立原始積累和發展動力。
俄羅斯在蘇聯時期便改變沙皇時代的帝國主義擴張,從十月革命開始,一直都是為保衞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革命,而與歐美帝國主義鬥爭,整體戰略是防衞性,目的是盡快建設,達成一國社會主義的目標。對外支援,一是盡共產黨國際主義的責任,沒有出兵參戰;二是以攻為守,守着沙皇時代的疆土來建設,來與歐美西方抗衡,抵抗歐美從十月革命便開始對蘇聯政權的侵略顛覆。即使二次大戰後與美國劃分歐洲,也是防衞為主,以東歐的華沙公約體系,抵抗美國北約集團。
以戰止戰 謀求發展
在蘇聯瓦解之後,俄羅斯苦苦守衞比原來疆土小的土地,甚至尋求加入北約以避開美國的政治、軍事壓迫。烏克蘭戰爭是因為2014年美國的顏色革命,隨之而對烏克蘭東部俄裔的殺戮。俄烏本是一家,同文同種,歐美的計謀是用新納粹主義分割俄烏,製造敵對。俄羅斯的侵略是保護俄裔,他們頗多是持俄羅斯護照,更要阻止北約東擴,把軍事壓力推至俄國邊境。從開戰俄羅斯便提談判,只是美國反對,俄羅斯是被迫以戰止戰,但願意政治解決。
伊朗自1979年宗教革命後,便一直被歐美制裁、圍堵、攻擊。兩伊戰爭是美國用伊拉克來攻擊伊朗,失敗後,伊拉克開始反叛,美國侵略伊拉克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絕不相同,只是為了推翻政權,掠奪伊拉克的石油資源與美元儲備,企圖重建攻擊伊朗的基地。伊拉克失敗後,便發動敍利亞內戰。而美國從來支持以色列對中東的軍事鎮壓,協助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同時禁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以自衞。親伊朗的地方武裝在中東發展,一是當地民族解放興起;二是伊朗也借它們作外圍防衞。基本上,伊朗是為了防衞而不是歐美式的帝國主義擴張,以巴之戰伊朗極度克制,還是為了爭取時間建設。
中國1949年以來是為了保衞革命成果,追求復興,極不願戰爭,但亦不得不以戰止戰,以建軍備戰對抗美國的侵略。真的願意打仗、從戰爭中獲利的是美國。
研究院院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