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境外組織借生態研究竊數據 國安部憂帶來隱患

國家安全部指非法採集和跨境傳輸敏感數據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 國家安全部指非法採集和跨境傳輸敏感數據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
國家安全部指非法採集和跨境傳輸敏感數據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
國家安全部昨發文披露,近年一些境外非政府組織或基金會打着「項目調查研究」、「生態治理保護」的旗號,非法採集、竊取中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給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其中有自稱外國教授借生態科研名義,搜集竊取安全數據。
該名自稱某國教授的境外人員在本地人帶領下,在中國某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林場等地,安裝多個所謂用於考察生態環境的儀器設備,建立多處小型觀測試驗場,非法大量採集中國重要自然保護區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國家安全機關根據線索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及時制止非法活動,涉事教授供認其以學術合作為掩護,搜集、竊取中國非傳統領域安全數據的事實,國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教授等涉案人員。
透過大專院校利誘拉攏
此外,一間外國大專院校在境外非政府組織支持下,與中國西南地區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管理單位開展所謂自然生態領域科研項目合作,並以利誘、色誘等方式拉攏中方人員,指使、脅迫其配合非法竊取中國自然保護區各類敏感數據。調查發現,該組織實為某西方大國掩護非法搜集、竊取敏感數據資源,通過違規在中國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安裝氣象站、布設紅外相機設備、開展全球定位系統測繪、竊取涉密電腦資料等方式,獲取數據及圖片資料並向境外傳輸,嚴重危害中國生態安全。
生態環境數字化存風險
國家安全部指出,當前中國生態環境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但也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國家安全機關工作發現,個別生態環境領域企事業單位,在收集、存儲、處理本地生態環境相關數據的過程中,存在一定洩密隱患;個別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存在後門漏洞,成為境外敵對勢力竊取中方敏感涉密數據的重要攻擊目標;個別負責研發和運維該系統的第三方公司違規採集、存儲、處理生態環境相關數據,給中方生態安全帶來隱患。
文章提到,中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氣象、生物等基礎數據,是中國獨有的寶貴數據資源,與中方生態安全、生物安全、數據安全等密切相關,未經審批非法採集和跨境傳輸上述敏感數據的行為,危害中方國家安全和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第4條規定,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以外的其他境外機構、組織、個人實施或者指使、資助他人實施,或者境內機構、組織、個人與其相勾結實施的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以及其他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或者策動、引誘、脅迫、收買國家工作人員叛變的活動屬於間諜行為。本報綜合報道
境外人員借生態科研名義竊取中國安全數據。(中新社圖片)境外人員借生態科研名義竊取中國安全數據。(中新社圖片)
境外人員借生態科研名義竊取中國安全數據。(中新社圖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