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最大市場不能失 德企增投資中國

德國經濟學家、現任基爾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霍爾格‧戈格(Holger GÖrg)指出,德國總理紹爾茨最近夥同眾多德國大財團訪問中國,正是要消除中德之間的矛盾及不穩定的政經因素。德國大財團認清中國的龐大市場及發展潛力,如今希望向中國政府爭取可更大程度打入中國市場,並爭取更平等的競爭條件及地位。
目前歐盟及德國面對中國的工業政策,就批評中國對出口工業往往提供大量補貼,特別在綠色能源及電動車方面,釀成不公平競爭。不過,有專家指出,中國在世界上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慣常容許政府對生產提供一定的補貼。與此同時,歐盟也要承認過去歐盟亦同樣慣常向不少出口企業提供大額研發經費,正如拜登政府在2022年8月通過《降低通脹法案》,目的就是以補貼吸引本土及海外資金到來投資工業生產。今年4月,歐盟又接受「德國綠色轉型工業援助計劃」,使德國聯邦政府可規劃提供22億歐元資金,用以協助工業集團告別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工業生產補貼。
歐盟一樣有補貼
最後,經濟學家亦不能不承認,正正因為中國及歐盟政府提供工業生產補貼,使中、歐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數量,使中、歐消費者可以享受平價產品,例如平價中國的太陽能光電板及電動車,若果歐盟向這些產品徵稅,損失的是歐洲消費者,更可怕的是,中國會大有可能向歐洲產品徵稅報復,最大的受害者會是德國這位中國最大及高度依賴的貿易夥伴。
最後,德國紹爾茨政府只是口頭奉行歐盟及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去風險經濟政策,務實的政經界及大企業,均心知肚明最大的風險是跟隨美國,以及受美元霸權支配,德國大企業要發展就要爭相來中國加大投資,2023年德企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長逾4%,達到接近120億歐元的新高峰,因德國企業需要中國的世界最大市場、最先進的供應鏈、有效率兼勤勞的工作人口、平價能源及強大的物流體系等來繼續壯大,可憐這些德企過去擁有的本國生產優勢都在嚴重削弱中。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