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世紀起頻生蛋 人類始廣泛養雞

家雞是社會重要經濟動物。(Getty Images圖片) 家雞是社會重要經濟動物。(Getty Images圖片)
家雞是社會重要經濟動物。(Getty Images圖片)
【本報綜合報道】家雞是現今社會重要經濟動物,但人類對雞的起源和古代傳播仍所知甚少。德國最新研究發現,中亞地區的雞演化出如今頻繁產蛋能力,大約在公元前數百年至中世紀之間發生。這也是最早的考古和生物分子學證據,證明人類為蛋而養雞。論文周二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改變季節性產蛋習性
馬克斯‧普朗克地球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從12個考古遺址中收集到的蛋殼碎片表明,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000年間,家雞在中亞地區社會廣泛飼養,並很可能沿絲綢之路傳播。結論指出,當時的家雞逐漸失去季節性產蛋習性,是人類開始為產蛋而養雞的主要原因。家雞的產蛋頻率較其野生祖先紅原雞高,紅原雞每年只築巢一次,每窩通常只有6隻蛋。
研究所馴化與人類進化研究小組組長、論文主要作者斯賓格勒(Robert Spengler)指出,這是考古紀錄中雞喪失季節性產蛋的最早證據,也是一條重要線索,有助更好理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如何導致馴化現象。有證據表明,雞之所以成為人類所熟知的家雞,正是基於頻繁產蛋能力,某程度上也為古老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謎提供答案。
研究人員收集到蛋殼碎片。研究人員收集到蛋殼碎片。
研究人員收集到蛋殼碎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