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面對四線戰爭 美國力不從心

去年10月,美國總統拜登在一個電視節目訪問中表示,美國是至今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仍然可以在同時應對兩場戰爭之下,保持國際整體防衞。拜登的這個觀點,其實來自二次大戰美國可以同時成功挑戰及擊敗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並在冷戰期間至今一直保持全面軍事優勢,更使蘇聯解體。
不過,美國國會內部研究以及不同智庫,就開始質疑美國可應對兩線戰爭的實力,特別是要面對中、俄兩大國的挑戰。箇中原因,是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兩線戰爭的態勢。美國在上世紀冷戰的勝出,正正是華府巧妙地拉攏中國,以一對一方式瓦解蘇聯。然而,如今中國和俄羅斯的總實力,遠比納粹德國及軍國主義日本強大,加上二戰時有具實力的英國、蘇聯在歐洲,以及有中國在亞洲,美國才能完勝。但如今美國的盟友都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規模,更沒有可承受核戰還支持到底的意志。
無法同時對付中俄
美國國防部每4年就會釐定新的國家防衞策略。其實華府內部原來軍事策略的兩線戰爭,主要是設計美軍如何在容易發生衝突的地區,同時成功解決兩場戰爭,例如北韓及伊朗,而不是也無法同時針對中、俄。這項策略研究,也決定政府的國防預算。不過,由2018年開始,國防部採取了「一場或一場半戰爭」的構想,但是要面對更強大的中國或俄羅斯的挑戰。可見美國政府已經把戰爭的注意力,改放在如何可以成功應對中國或俄羅斯,然後仍可對付地區上的另一場小規模戰爭。2024財年美國國防開支8,860億美元,約佔GDP的3.2%,這就是可以應對「一場或一場半戰爭」的規模。如果華府真的想同時應對中、俄兩線戰爭,則要擴大國防開支到佔GDP的6%,未來是每年達二萬億美元。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兵源。要面對中、俄兩線傳統非核戰爭,在美國如今已經募兵不足之壓力下,一定要重啟越戰時期的徵兵制,但這肯定會遭社會廣泛反對。而華府如今面對的,包括俄烏戰爭中的俄羅斯,台海的中國大陸,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加上伊朗,還有朝鮮半島的北韓,共四線戰爭挑戰,美國要維護霸權的代價很大,也會愈來愈力不從心。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