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搞陣營對抗好戰 美恐步蘇聯後塵

美國前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Jack Matlock),最近發表他對由美蘇到美俄關係發展不為人知的訊息。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爭霸,當時北約與華沙集團劍拔弩張,蘇聯最高領導人、蘇共總書記布里茲涅夫於1964至1982年領導華沙集團,提出及奉行「布里茲涅夫主義」,即任何對社會主義陣營一國的威脅,都會被視為對整個社會主義集團的威脅,以蘇聯為首的集團會不惜動用包括軍事手段來打擊及消除威脅,以保障共同利益。這也充分解釋為何蘇聯要於1968年及1979年分別入侵捷克和阿富汗,這也使美國為首的北約非常顧忌插手,以防引發核戰。
馬特洛克指出,即使蘇聯其後由戈爾巴喬夫掌權,但直至1993年初老布殊總統任期屆滿,美國主導的北約仍然無意威脅俄羅斯,當時額手稱慶的是冷戰結束。然而,日裔美國學者福山其後歌頌蘇聯解體是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勝利,全球走向資本主義同化世界的歷史和平終結,連中國也被視為資本主義化,以及會向西方式民主政制過渡。可是,為何今天歷史沒走上和平的歷史終結,反而出現西方與中俄兩大陣營的新冷戰、世界走向多極化、美國霸權步入衰敗呢?
債台高築 聲望掃地
美國領導的西方,由於深信自己政治制度、經濟及軍事的優越性,開始採用了「加強版」甚至無所顧忌的布里茲涅夫主義,要維護西方長期透過新舊殖民主義奪來的全球最大利益及政治霸權,連過去蘇共接受與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平共存的原則也摒棄,因此不單止搞北約東擴,入侵親俄的伊拉克和敍利亞,顛覆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及白羅斯等國,搞陣營對抗,當然最終是要圍堵及打垮中國。
可是,美國和前蘇聯一樣,在實現霸權主義過程中犯了大錯,甚至美國犯的錯誤更嚴重。前蘇聯大搞集團內經濟分工,結果自身失去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而美國甚至把工業外包到全球分工,只剩下泡沫化的金融和服務行業。比俄羅斯更不如的是,美國似乎只剩下油氣及農產品優勢,但因全球軍事虛耗導致債台高築,國際聲望掃地,如今更誘發了俄烏戰爭,致使西方剩下經濟及軍備生產力虛殼,無法對付中俄陣營。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