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業爭相外遷 勞動力錯配添亂
雖然不少平民百姓並不認識德國公司采埃孚(ZF),但這個企業是德國汽車工業在全球的名牌,主要研發及生產大部件如底盤、車架、承軸及傳動系統等,更延伸至海運、國防、航空的機械部件,如今卻面臨企業外遷往美國,因大裁員而引發員工示威。企業高層估計,直至2030年,還要減少1.2萬個職位,但希望以自然流失的方法解決。
此外,德國著名輪胎企業「馬牌」,雖然在中國及馬來西亞都有投資分散業務,最近還是要在本土撤資裁員。而拜耳化工、德意志銀行、博世及巴斯夫等,同樣在搞裁員、關廠或關店的部署,涉及數以千計工人的生計。另外,有逾百年歷史的德國電器大企業美諾(Miele),本來在新冠疫情期間生意興旺,但到2023年因原料、能源價格及人工上漲而面臨撤廠裁員,分別到美國亞拉巴馬州及波蘭投資生產。德國經濟分析家解釋,德國大企業一向是能源集約的生產體制,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原料價格及人工急漲,自然迫使它們外遷。
投資研發 落後中美
德國過去工業生產的成功,除了基於廉價能源及員工的效率,科技研發方面亦提供巨大的動力。但有經濟分析家指出,德國近15年在工業研發及投資方面均落後於中國和美國,加上欠缺中、美的經濟規模,因此漸漸落後。就如采埃孚的生產忽略了急速發展的電動車,未能在這領域積極主動發展,變成落後於形勢。
德國雖然因企業外遷會造成失業人口增大,但由於德國一直有勞工短缺問題,過往一直引入外籍勞工,估計現時在德國工作的越南勞工就有20萬人。在今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不佳的情況下,另類選擇黨及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就強烈批評現政府捲入俄烏戰爭,無法解決能源漲價問題,一方面束手無策,令大企業外遷,增加失業人口;但另一方面又要引入外勞,引起民間更大的排外情緒。官方解釋是勞動力錯配問題,大企業裁員無法填補低檔生產業及護理、酒店、膳食行業的工人短缺。有政經分析家認為,政府要為勞動力錯配負責,更要承擔國民失業引發的社會不滿及示威動亂的惡果。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