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伊朗革命中東興 以巴之戰美國退

1979年伊朗的宗教革命,開啟中東大變。美國用薩達姆的伊拉克政權以戰爭打不敗伊朗,西方制裁也屈服不了伊朗。反而伊朗在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中脫穎而出,成為什葉派的宗教與政治領袖,更培植出什葉派的各個地方組織來,作為伊朗的屏障,也與美國勢力(包括沙特阿拉伯領導的遜尼派)抗衡。
40年來伊朗的堅持和韌力,成了中東抗美國霸權主義的中流砥柱。美國發動的敍利亞內戰和以巴之戰,以及也門胡塞武裝與沙特領導的聯軍之戰,都壯大了伊朗及所屬地方武裝,形成什葉派在中東的抵抗之弧,恢復幾千年沃土新月地區的政治整合。而伊朗與沙特和解,達成伊斯蘭教兩教派的聯合,也是波斯系與阿拉伯族的合作。這是自鄂圖曼帝國瓦解以來的大聯合,後果將會是推翻歐美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在中東的勢力。
以色列堅拒妥協
以色列建國是歐美帝國主義的棋子。從開始,猶太人便強調按舊約聖經復國,因而與周邊的阿拉伯各國勢成水火。以色列在美國軍援下,實際作戰的是歐美猶太人部隊,與新建國的阿拉伯國部隊在武器、組織與志氣方面都有差距。但乘機佔地殖民拒不歸還,且圈圍巴勒斯坦人民,便已是軍國主義的體制。且把國內和解壓抑,把以色列建成軍事堡壘,借美國中東駐軍,沙特、埃及、約旦之依附美國作為屏障。然而,伊朗的發展打破了以色列依賴美國的區域軍事與政治平衡,以色列便更突出地把國家的政策與體制轉變為近乎政教合一的軍事政治體制,先發制人地在近年開始對巴勒斯坦推行種族滅絕,把佔領地區殖民化、猶太化,不顧美國的勸喻,向聯合國的兩國方案(巴勒斯坦建國)挑戰,由此引起巴勒斯坦回教激進組織哈馬斯去年10月7日的突襲,巴勒斯坦人民的絕地反擊。
以色列的好戰,靠的是美國軍力財力,但美國與中東各國的力量對比已有大轉變,加以俄羅斯已介入,美國不敢與伊朗開戰,以色列也不利久戰,卻堅拒妥協,以巴之戰成不解之結,結果不外乎:美國放棄,以色列戰敗和談,簽城下之盟,依從兩國方案。另一是大戰,美以合戰伊朗,演變成俄羅斯參與的世界大戰。後者是最不幸的結果,也應不是歐美社會及國際社會所願見。
無論如何,中東局勢幾個月可見,相信會是美國進一步從中東敗退。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