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俄實行戰時經濟 北約國無法折服

美國左派經濟學家理查德‧沃爾夫(Richard Wolff)最近提出一套理論,解釋為何俄羅斯身陷俄烏戰爭中,居然可以在2023及2024年取得經濟增長,而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更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位。
沃爾夫指出,西方政府旗下的政治經濟智囊出謀獻策,卻令西方政府犯下21世紀最大的錯誤,他們以為聯手支持烏克蘭,以軍事力量結合西方的武器和資金援助,再加上全面對俄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便可以在短時間內擊敗被誘使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俄羅斯,導致俄國經濟崩潰,甚至令總統普京下台,俄羅斯土崩瓦解。
同仇敵愾 借力中印
然而,戰爭持續了將近兩年,如今俄羅斯在戰場上掌握主導,西方情報也知悉普京民望高企,俄國經濟穩健,主因是西方大國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政經智囊人物,完全忘記了歷史的典型例子,就是上世紀40年代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巨大改變。美國經歷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國力不振,國內更有強烈孤立主義及反戰聲音,但於1941年參戰後,全國上下一心,經濟上實現「軍事凱恩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資本家全面服從政府的戰時經濟規劃,爆發出巨大的生產及戰鬥力,結果能全面打敗德意日軸心國。這裏當然有兩個預設,就是美國本身擁有龐大的領土資源及人口(1941年時有1.33億人),當時的納粹德國就沒有美國這兩大條件。
如今的俄羅斯猶如1941年的美國,人民同仇敵愾,普遍認定北約長期步步東擴進逼的威脅,而國家擁有逾1.4億人口,資源豐富,是全球面積最大國家,加上人口質素高,還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庫,推行「軍事凱恩斯主義」經濟產生的龐大軍工及物資生產力,自然不是西方現行金融資本主義的體制可以戰勝。
此外,俄羅斯如今的優勢,也依賴非常獨特的兩大條件,一是中國和印度的配合,若沒有中、印吸納大量俄羅斯油氣,以及提供可取代歐洲的產品及廉價消費品,俄國民生經濟也無法支撐。二是「全球南方」國家開始集結在中、俄引領的一帶一路傘子下,伺機發展工業,擺脫幾百年來西方殖民主義及美國霸權主義的支配。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