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戰略自主外交盛 抗美可行團結難

印度實行戰略自主的外交政策,表面上承繼不結盟運動,實際上反映出印度的缺乏合作夥伴。在周邊地區,印度多的是敵而不是友。巴基斯坦與之仇恨解決不了,西北邊境領土爭執沒法克服。孟加拉也有宗教與政治衝突。印度東北邦不穩。對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乃至中國,因想承繼英國帝國主義事業,欺壓、侵佔的態度不改,難以睦鄰。
印度企圖採遠交近攻政策,但沒有對外的軍事、政治與經濟力量,即使在印度洋地區印裔不少,卻沒法形成印度可借力印裔的勢力圈。西往阿富汗、伊朗、中東、歐洲,還是隔着巴基斯坦。循海路缺乏遠洋艦隊護航,印度的海運相對落後。因此,印度的外交政策沒有穩定的合作夥伴,也害怕受人所制,外交舉措便只短期考慮,就算與俄羅斯有長期軍火供應關係,還想靠攏美國,減少對俄依賴。戰略自主外交實際上是沒有方向和重點。
各自形成勢力範圍
相對而言,西方結盟以外,國際上大國都從本國利益出發,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不結盟運動便是以各國獨立自主為主,可惜一直以來還是和而不群,起不了集體力量的作用,反而給美國分而治之。不過,俄羅斯、中國、伊朗以至沙特阿拉伯等新興大國,發展之餘,對外擴張,與美國及西方勢力形成直接的衝突。
以往被動不作為的不結盟運動,對它們的外交沒有作用,它們便要發展出本身的外交戰略。由於新興,不甘心於附庸歐美,美國也不會對之平等看待,反而如日本、歐盟的例子,一切以美國利益為主,不惜犧牲歐日的發展。中、俄、沙特、伊朗都受美國的侵犯,如俄羅斯要脫歐入亞,沙特也被迫脫離美國自尋出路,中、伊更是美國的競爭(攻擊)對象,不鬥不休,它們的選擇,不是自主,便是結盟,結盟會限制外交的空間,也容易引發美西方針對,中俄沙伊便是如中國所強調,不結盟但可合作。
在美國陣營以外,非西方還是以獨立自主為主而缺乏長期合作,反因歷史因素,各自形成勢力範圍,如伊朗、沙特在中東,俄羅斯在前蘇聯,中國在周邊區域,各自發展,範圍暫可不重疊,故仍可在不少情況中合作。不過,當各新興國家力量進一步擴大,除侵蝕美國及西方的地盤外,會有相互衝突的機會,需要有比戰略自主更趨向於合作協調的外交戰略。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